食物卡喉嚨別慌!黃金自救四步驟,保命關鍵時刻

食物卡在喉嚨

食物卡喉嚨的危險性,爭分奪秒的重要性

食物卡在喉嚨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意外,但卻可能導致致命的後果。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每年因異物阻塞呼吸道而送醫的案例超過200宗,其中約15%為兒童及長者。當食物或其他異物卡在喉嚨時,會阻塞氣道,導致缺氧,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在短短幾分鐘內造成腦損傷甚至死亡。因此,掌握正確的自救與急救方法,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

食物卡喉嚨的危險性取決於阻塞的程度。完全阻塞時,患者無法呼吸、說話或咳嗽,臉色會迅速發紫,此時必須立即採取行動。部分阻塞則可能仍有微弱的呼吸或咳嗽能力,但仍需密切觀察,避免情況惡化。無論是哪種情況,時間都是關鍵,延誤處理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食物更容易造成阻塞,例如: 食物卡在喉嚨下不去

  • 堅果類(如花生、杏仁)
  • 大塊肉類
  • 果凍或軟糖
  • 未充分咀嚼的蔬菜

這些食物尤其對兒童和長者構成較高風險,因此更需謹慎處理。 食物黏在喉嚨

如何判斷:完全阻塞 vs. 部分阻塞

當食物卡在喉嚨時,首先需要判斷阻塞的嚴重程度。完全阻塞與部分阻塞的處理方式不同,正確的判斷能提高急救的成功率。

完全阻塞的徵兆:

  • 無法說話或發出聲音
  • 無法咳嗽或咳嗽微弱無效
  • 呼吸困難或完全停止呼吸
  • 臉色發紫(尤其是嘴唇和指甲)
  • 雙手抓住喉嚨(國際通用的窒息求救手勢)

部分阻塞的徵兆:

  • 仍能說話,但聲音嘶啞
  • 可以咳嗽,但可能間歇性停止
  • 呼吸費力,伴有喘鳴聲
  • 臉色可能蒼白,但尚未發紫

若患者為完全阻塞,必須立即實施哈姆立克急救法;若為部分阻塞,則可先鼓勵患者用力咳嗽,同時密切觀察。若部分阻塞持續超過幾分鐘,或患者出現疲憊跡象,也需轉為積極介入。

黃金自救四步驟

1. 鼓勵用力咳嗽:利用自身力量排出異物

當食物卡在喉嚨但尚未完全阻塞時,咳嗽是最自然的排除方式。此時應鼓勵患者保持冷靜,盡量用力咳嗽。咳嗽產生的氣流壓力可能足以將異物推出。以下是具體指引:

  • 保持站立或坐直姿勢,避免躺下
  • 深吸一口氣,用力咳嗽,如同要從肺部深處咳出異物
  • 連續咳嗽多次,直到異物排出或症狀緩解

若咳嗽無效超過1-2分鐘,或患者開始出現完全阻塞徵兆,則需立即進行下一步。

2. 哈姆立克急救法:針對成人及兒童的不同操作方式

哈姆立克急救法是處理完全阻塞的標準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腹部衝擊產生向上的壓力,模擬人工咳嗽,將異物排出。以下是具體步驟:

成人及大於1歲兒童:

  • 站於患者身後,雙腳前後分開以保持平衡
  • 一手握拳,拇指側向內,置於患者肚臍上方、胸骨下方
  • 另一手包住拳頭,快速向上向內擠壓腹部
  • 每次衝擊應有力且明確,重複5-10次,直到異物排出或患者失去意識

小於1歲嬰兒:

  • 將嬰兒臉部朝下,放在前臂上,頭部低於身體
  • 用手掌根部在嬰兒背部肩胛骨之間拍打5次
  • 若無效,將嬰兒翻轉,臉部朝上,用兩指在胸骨下半部快速按壓5次
  • 交替進行背部拍打與胸部按壓,直到異物排出

3. 腹部衝擊法(針對孕婦及肥胖者)

對於孕婦或腹部肥胖者,傳統的哈姆立克法可能不適用。此時應改用胸部衝擊法:

  • 將拳頭置於胸骨中央(避開劍突)
  • 另一手包住拳頭,快速向後衝擊
  • 力道應足夠但避免過猛,防止肋骨骨折

4. 自救法:利用椅背或桌邊進行腹部衝擊

若獨自一人時食物卡在喉嚨,可採用以下自救方法:

  • 尋找堅固的椅背或桌邊
  • 將上腹部(肚臍上方)抵住邊緣
  • 身體快速向下壓,產生向上的衝擊力
  • 重複多次,直到異物排出

尋求醫療協助

即使成功將食物從喉嚨排出,仍可能造成呼吸道損傷或其他併發症。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 自救後仍感覺喉嚨有異物感
  • 出現持續咳嗽、呼吸困難或胸痛
  • 咳血或聲音持續嘶啞
  • 異物為尖銳物品(如魚刺、骨頭)

若自救無效,患者失去意識,應立即撥打119並開始CPR。急救人員到達前,持續進行胸外按壓(每分鐘100-120次),直到專業協助到來。

預防勝於治療

避免食物卡在喉嚨的最佳方法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 細嚼慢嚥:每口食物咀嚼20-30次,尤其是肉類與纖維質食物
  • 專心用餐:避免邊吃邊說話、大笑或奔跑
  • 食物處理:為兒童及長者剪碎食物,避免整顆葡萄、熱狗等
  • 飲食選擇:有吞嚥困難者應選擇軟質或流質食物

此外,學習基本急救技能並定期複習,能在關鍵時刻挽救生命。香港紅十字會等機構提供相關課程,建議每2-3年更新一次認證。

掌握自救技巧,保護自己與他人

食物卡喉嚨雖是常見意外,但正確的處理方式能大幅降低風險。記住黃金自救四步驟:咳嗽、哈姆立克法、特殊人群調整、自救技巧。平時注重預防,危急時保持冷靜,才能有效保護自己與身邊的人。將這篇文章分享給親友,讓更多人了解這項救命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