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孕期間水腫是常見現象
懷孕期間,許多孕婦會發現自己的腳踝、小腿甚至手指出現水腫現象,這其實是相當普遍的生理變化。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75%的孕婦在懷孕中後期會經歷不同程度的水腫。這種現象通常從懷孕第20週開始變得明顯,並隨著孕期進展而逐漸加重。水腫的發生與懷孕期間體內激素變化、血液循環改變以及子宮增大等因素密切相關。
在眾多導致水腫的因素中,黃體素扮演著關鍵角色。這種由卵巢黃體和胎盤分泌的激素,不僅對維持妊娠至關重要,同時也會影響體內的水分平衡。值得注意的是,黃體素副作用變胖的現象也與其導致的水分滯留有關。許多孕婦誤以為體重增加單純是脂肪堆積,實際上水分滯留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了解這些生理變化,有助於孕婦以更正確的心態面對懷孕期間的身體變化。
懷孕期間黃體素的作用
黃體素在懷孕期間發揮著多重關鍵作用。首先,它是維持妊娠不可或缺的激素,能夠抑制子宮收縮,防止早期流產。隨著孕期進展,黃體素水平會持續升高,在懷孕後期可達到非孕期的10倍以上。這種激素會使子宮肌肉鬆弛,為胎兒成長提供足夠空間,同時也影響著全身的平滑肌,包括血管壁。
黃體素對循環系統的影響尤其值得關注。它會促使血管擴張,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這雖然有助於增加子宮血流供應,但同時也可能導致靜脈回流減慢。此外,黃體素會刺激腎臟保留更多的鈉離子,進而增加體內水分滯留。這種機制原本是為了確保孕婦有足夠的血液容量供應胎盤,但副作用就是可能導致黃體素副作用變胖和水腫現象的出現。
懷孕期間水腫的常見原因
懷孕水腫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孕婦的血液容量會增加約40-50%,這意味著循環系統需要處理更多的液體。其次,隨著子宮增大,它會壓迫下腔靜脈,這條負責將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臟的主要靜脈。這種壓迫會減慢下肢的靜脈回流,導致液體在組織間隙積聚。
黃體素引起的水鈉滯留是另一個重要因素。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約有68%的孕婦在懷孕後期會出現明顯的鈉滯留現象。這種生理變化會使體內保留更多水分,雖然這是為了應對分娩時可能的失血,但也會加重水腫程度。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水分滯留與黃體素副作用變胖密切相關,因為每滯留1克鈉,大約會伴隨200毫升水分的積聚。
- 血液容量增加:懷孕期間增加40-50%
- 子宮壓迫:特別在仰臥時更明顯
- 激素影響:黃體素導致鈉和水滯留
如何緩解懷孕期間的水腫?
雖然懷孕水腫難以完全避免,但透過適當的調整可以顯著緩解不適。飲食方面,建議採取低鹽飲食,每日鈉攝取量控制在2000毫克以下。同時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取,如瘦肉、魚類和豆製品,有助於維持血液中的膠體滲透壓,減少水分外滲。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孕婦每日蛋白質攝取量應比孕前增加25克。
穿著方面,選擇寬鬆舒適的衣物和具有良好支撐力的孕婦專用彈性襪,可以幫助促進下肢血液回流。每天數次抬高雙腿,高於心臟位置15-20分鐘,也是簡單有效的緩解方法。適度運動如散步、游泳等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但應避免劇烈運動。睡眠時採取左側臥姿勢可以減輕子宮對下腔靜脈的壓迫,改善血液回流。
孕婦水腫的注意事項
面對懷孕水腫,定期產檢至關重要。醫生會通過測量血壓和檢測尿蛋白來監測是否有子癲前症的風險。根據香港婦產科學院的數據,約5-8%的孕婦會出現妊娠高血壓相關疾病,這些疾病常伴隨病理性水腫。孕婦應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無論是站立或坐著,最好每小時活動5-10分鐘。
保暖也是容易被忽視的重要環節。低溫會使血管收縮,加重循環不暢。特別是在香港的冷氣環境中,孕婦應注意下肢保暖。同時,雖然黃體素副作用變胖和水腫可能影響外觀,但切記不可自行服用利尿劑,這可能對胎兒造成危害。任何藥物使用都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何時應該就醫?
大多數懷孕水腫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但某些情況可能預示著嚴重問題。如果水腫在短時間內迅速惡化,特別是伴隨臉部和手部明顯腫脹,應立即就醫。同樣值得警惕的症狀包括持續性頭痛、視力模糊、右上腹痛等,這些可能是子癲前症的徵兆。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指引,當孕婦出現以下任一情況時應立即就診:
| 症狀 | 可能原因 |
|---|---|
| 水腫伴隨高血壓(≥140/90mmHg) | 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 |
| 尿蛋白檢測陽性 | 腎功能異常 |
| 呼吸困難或胸痛 | 心肺功能問題 |
特別是當這些症狀出現在懷孕20週後,更應提高警覺。即使沒有這些嚴重症狀,如果水腫造成極度不適或影響日常活動,也建議諮詢醫生意見。
懷孕期間水腫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總的來說,懷孕水腫是大多數孕婦都會經歷的過程,主要是由於黃體素副作用變胖和生理適應性變化所致。雖然可能帶來不便,但通常不會對母嬰健康造成威脅。透過飲食調整、適當運動和生活習慣改變,多數情況下都能有效緩解症狀。
最重要的是保持正確認知和良好心態。水腫和體重增加是懷孕的自然現象,產後隨著激素水平恢復和多餘水分排出,這些情況大多會逐漸改善。當然,任何異常或令人擔憂的症狀都應及時與醫療專業人員溝通,確保母嬰平安度過這特殊的生理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