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困難自檢清單:你是否需要就醫?

喉嚨吞嚥困難

吞嚥困難的早期識別

吞嚥困難,醫學上稱為「喉嚨吞嚥困難」,是指食物或液體從口腔進入胃部的過程中出現障礙。這種症狀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咽喉部疾病、神經肌肉問題,甚至是心理因素。早期識別吞嚥困難的症狀,對於及時就醫和治療至關重要。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忽略這些症狀,認為只是暫時的不適,但實際上,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15%的成年人曾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吞嚥困難,其中以老年人居多。然而,近年來,由於生活壓力增大和飲食習慣改變,年輕族群中出現吞嚥困難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因此,無論年齡大小,都應該對吞嚥困難保持警惕。

吞嚥困難的症狀可能表現為進食時感到不適、食物卡在喉嚨或胸口、咳嗽或嗆咳等。這些症狀若持續存在,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引發肺炎等嚴重併發症。因此,早期識別並採取相應措施,是避免病情惡化的關鍵。

吞嚥困難自檢清單

1. 是否經常在吞嚥時感到不適?

吞嚥時感到不適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這種不適可能表現為喉嚨有異物感、灼熱感或緊繃感。如果這種感覺頻繁出現,尤其是在進食固體食物時,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不適感可能與咽喉炎、胃食道逆流或腫瘤等疾病有關。

2. 是否經常咳嗽或嗆咳,特別是在進食或飲水時?

咳嗽或嗆咳是吞嚥困難的另一個重要指標。當食物或液體誤入氣管時,身體會透過咳嗽來清除異物。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可能意味著吞嚥功能受損。根據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的數據,約有20%的吞嚥困難患者會出現頻繁嗆咳的症狀。

3. 是否感到食物卡在喉嚨或胸口?

食物卡在喉嚨或胸口的感覺,醫學上稱為「滯留感」。這種感覺可能與食道狹窄、肌肉協調異常或腫瘤有關。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存在,尤其是在進食固體食物時,應盡快就醫。

4. 是否食物或液體會從鼻子倒流?

食物或液體從鼻子倒流,通常是由於軟顎功能異常或神經肌肉問題所致。這種情況在進食流質食物時尤為明顯,可能導致鼻咽部不適甚至感染。

5. 是否聲音變得嘶啞?

聲音嘶啞可能與喉嚨吞嚥困難有關,尤其是當聲帶受到壓迫或損傷時。如果聲音嘶啞持續超過兩週,應考慮就醫檢查。

6. 是否吞嚥時會感到疼痛?

吞嚥疼痛,醫學上稱為「吞嚥痛」,可能與咽喉炎、食道炎或腫瘤有關。這種疼痛可能在進食時加劇,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 喉嚨食道痛

7. 是否因為吞嚥困難而避免某些食物?

許多吞嚥困難患者會不自覺地避免某些食物,尤其是固體或乾燥的食物。這種行為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進一步加重病情。

8. 是否體重無故下降?

體重無故下降是吞嚥困難的一個重要警示信號。由於進食困難,患者可能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導致體重減輕。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約有30%的吞嚥困難患者會出現體重下降的情況。

9. 是否反覆發生肺炎?

反覆發生肺炎可能與吞嚥困難有關,尤其是當食物或液體誤入氣管時。這種情況稱為「吸入性肺炎」,是吞嚥困難的嚴重併發症之一。 喉嚨損咗

10. 是否感覺口乾舌燥?

口乾舌燥可能與吞嚥困難有關,尤其是當唾液分泌減少時。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吞嚥更加困難,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就醫

如果你在自檢清單中符合多項症狀,尤其是這些症狀持續或加重時,應盡快就醫。此外,如果吞嚥困難伴隨其他症狀,如發燒、胸痛、呼吸困難等,更應立即就醫。這些症狀可能意味著嚴重的潛在疾病,如食道癌、神經肌肉疾病等。

根據香港醫管局的建議,吞嚥困難的診斷通常需要多學科合作,包括耳鼻喉科、腸胃科和神經內科。就診前,建議記錄以下信息:

  • 症狀出現的時間和頻率
  • 進食時的感受
  • 是否有其他伴隨症狀
  • 近期體重變化

就醫建議

就醫時,建議選擇以下科別:

  • 耳鼻喉科:主要檢查咽喉部結構是否異常。
  • 腸胃科:主要檢查食道和胃部功能是否正常。
  • 神經內科:主要檢查神經肌肉功能是否受損。

就診前,建議準備以下資料:

  • 詳細的症狀描述
  • 飲食記錄
  • 過往病史

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吞嚥困難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於改善生活質量和預後至關重要。如果你或身邊的人出現上述症狀,請不要猶豫,盡快就醫檢查。透過專業的醫療團隊和適當的治療,大多數吞嚥困難患者都能獲得顯著的改善。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早期就醫的吞嚥困難患者,治療成功率可達80%以上。因此,及早行動是關鍵。希望這份自檢清單能幫助你更好地識別吞嚥困難的症狀,並採取相應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