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梅核氣:一種與情緒壓力相關的喉嚨異物感
你是否經常感覺喉嚨卡卡有痰,卻又咳不出來?這種異物感可能並非生理疾病,而是「梅核氣」在作祟。梅核氣是一種與情緒壓力密切相關的功能性咽喉不適,患者常描述「喉嚨像卡了梅核」,但透過內視鏡檢查卻找不到任何結構性異常。根據香港心理衛生會統計,約15%的都市人曾因壓力出現類似症狀,其中女性發病率更高達男性的2倍。這種病症雖不致命,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讓人反覆清喉嚨、焦慮不安。理解其身心交互作用的機制,才能從根源解決問題。 喉嚨火燒痛
什麼是梅核氣?
梅核氣在中醫典籍《金匱要略》早有記載,西醫則稱之為「咽喉異感症」(Globus Pharyngeus)。典型症狀包括:喉嚨持續性緊縮感、吞嚥時異物感加劇、常伴隨喉嚨卡卡有痰的錯覺。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梅核氣患者進食時反而症狀減輕,這與器質性病變(如腫瘤)的進行性吞嚥困難截然不同。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研究指出,約68%患者會合併焦慮傾向,且症狀嚴重度與壓力指數呈正相關。由於檢查結果通常正常,患者容易陷入「沒病裝病」的自我懷疑,形成惡性循環。
梅核氣的成因
現代醫學發現,梅核氣主要涉及三大病理機制:首先,壓力會促使頸部肌肉異常收縮,直接壓迫咽喉軟組織;其次,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咽喉黏膜敏感度上升,輕微刺激即產生強烈異物感;最後,長期壓力使大腦疼痛調控系統失衡,放大局部不適信號。香港大學2022年腦神經研究更證實,這類患者的大腦島葉(負責內感受處理)活動明顯亢進。常見誘發因素包括: 喉嚨火燒咁痛
- 工作超負荷(佔案例42%)
- 家庭關係緊張(31%)
- 創傷事件後遺症(18%)
如何舒緩梅核氣?
情緒管理
打破壓力循環是改善關鍵。臨床證明,正念減壓(MBSR)能有效降低喉部敏感度:每天進行10分鐘「喉輪冥想」,專注於咽喉部位的溫暖流動感,配合腹式呼吸(吸4秒→屏4秒→呼6秒)。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顯示,持續8周練習可使症狀緩解率達72%。若自我調節困難,認知行為治療(CBT)能幫助識別觸發焦慮的「自動化負面思維」,例如「喉嚨卡住會窒息」的災難化想像。部分患者需短期使用血清素調節劑(如Escitalopram),但須注意約28%人初期可能出現短暫喉嚨乾澀副作用。
改變生活習慣
生理節律穩定能大幅降低自律神經敏感度。建議:
| 時間 | 建議行動 |
|---|---|
| 07:00 | 起床後喝300ml溫水,刺激迷走神經 |
| 12:30 | 午餐避免辛辣、咖啡因等刺激物 |
| 22:00 | 進行15分鐘頸部筋膜放鬆操 |
藥物治療
中醫辨證多屬「肝鬱氣滯」,常用半夏厚朴湯加減(含紫蘇葉、茯苓等)。香港浸會大學研究發現,結合針刺「廉泉」、「天突」等穴位,4周療程有效率達89%。西藥方面,低劑量Pregabalin對神經敏感型患者效果顯著,但需監測眩暈等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約35%案例其實合併輕度胃酸逆流,夜間床頭抬高15度配合藻酸鹽製劑(如Gaviscon)能改善喉嚨黏膜刺激。
日常保養
建立「壓力緩衝區」至關重要。每日至少30分鐘「非屏幕時間」,進行園藝、繪畫等流動狀態(Flow State)活動。香港衛生署社區調查發現,參與團體運動(如太極班)者症狀復發率降低57%。飲食可多攝取富含γ-氨基丁酸(GABA)的食物:發芽玄米、泡菜、味噌湯等,有助調節神經傳導。隨身攜帶溫熱的洋甘菊茶,既能舒緩喉部肌肉,其中的芹菜素(Apigenin)還有天然抗焦慮效果。
何時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若出現「危險信號」應立即就醫:吞嚥疼痛持續加重、體重莫名下降超過10%、痰中帶血等。心理層面,當出現迴避社交、持續性失眠,或使用酒精「自我治療」時,建議轉介臨床心理師。香港精神科醫學會提醒,合併恐慌發作(突然心悸+窒息感)者需評估是否為焦慮症共病,此時專科藥物介入效果優於單純症狀治療。
梅核氣是與情緒壓力相關的症狀
這種「喉嚨卡卡有痰」的困擾,實則是身心發出的預警信號。透過「生理-心理-社會」模式的整合照護,多數患者能在3-6個月內顯著改善。關鍵在於理解:咽喉是情緒的共鳴腔,當我們說「如鯁在喉」時,或許真正需要的是傾聽那些未被言說的情感壓力。建立規律的自我照護節奏,必要時勇敢求助,才能讓呼吸與生活都恢復順暢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