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骨質密度檢查的必要性:為什麼要做?
骨質密度檢查是評估骨骼健康的重要工具,尤其對於中老年人或高風險族群來說更是不可或缺。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50歲以上的香港女性中,約有三分之一患有骨質疏鬆症,而男性則約有五分之一。骨質疏鬆症被稱為「無聲的疾病」,因為在骨折發生前往往沒有任何症狀。透過骨質密度檢查,可以早期發現骨質流失的情況,並及時採取預防或治療措施。
骨質密度檢查主要用於診斷骨質疏鬆症、評估骨折風險,以及監測治療效果。對於以下族群,建議定期進行檢查:
- 65歲以上的女性
- 70歲以上的男性
- 有骨折病史或家族史的人
- 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者
- 內分泌疾病患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
在進行檢查前準備方面,建議穿著寬鬆衣物,避免佩戴金屬飾品。如果是進行DXA檢查(雙能量X光吸收儀),通常不需要特殊準備,但如果是電腦掃描檢查,則可能需要遵循特定的電腦掃描檢查注意事項,如空腹等。
二、骨質密度檢查種類:DXA、超聲波,哪種適合我?
1. DXA的優勢與限制
DXA(雙能量X光吸收儀)是目前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黃金標準。它通過測量腰椎和髖部的骨密度來評估骨折風險。DXA的優勢在於:
- 準確性高,誤差率低
- 輻射量極低(約為胸部X光的十分之一)
- 檢查時間短(約10-15分鐘)
然而,DXA也有其限制:
- 設備昂貴,並非所有醫療機構都配備
- 對於肥胖患者或脊椎嚴重變形的患者,測量可能不準確
2. 超聲波的優勢與限制
超聲波骨密度檢查通常測量足跟或手指的骨密度,其優勢包括:
- 無輻射,安全性高
- 設備便攜,適合社區篩查
- 檢查成本較低
但超聲波檢查的準確性不如DXA,且無法用於診斷骨質疏鬆症,僅能作為初步篩查工具。對於骨質密度檢查的選擇,應根據個人情況和醫生建議決定。
三、迷思一:年輕人不需要做骨質密度檢查?
1. 風險評估:年輕人也可能骨質疏鬆
許多人認為骨質疏鬆是老年人的專利,但事實上,年輕人也可能面臨骨質流失的問題。香港骨質疏鬆基金會的數據顯示,約有5%的30-50歲香港人骨密度低於正常水平。以下年輕族群應考慮進行骨質密度檢查:
- 長期節食或營養不良者
- 缺乏運動者
- 長期服用影響骨代謝藥物者(如抗癲癇藥)
- 內分泌疾病患者
2. 預防勝於治療
骨質密度在30歲左右達到高峰,之後逐漸下降。年輕時建立良好的骨本,可以減緩老年時的骨質流失速度。即使是年輕人,也應關注骨骼健康,適時進行骨質密度檢查,特別是存在高風險因素時。
四、迷思二:骨質密度正常就沒事了?
1. 骨質流失的早期徵兆
即使骨質密度檢查結果正常,也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骨質流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早期可能不會反映在檢查結果上。以下徵兆可能提示骨質流失:
- 身高縮減超過3公分
- 背部疼痛
- 姿勢前傾
2. 定期追蹤的重要性
香港骨科醫學會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每1-2年進行一次骨質密度檢查,一般人則可間隔更長時間。定期追蹤可以監測骨質變化,及時調整預防或治療策略。
五、迷思三:骨質密度檢查越貴越好?
1. 設備與專業才是關鍵
骨質密度檢查的準確性取決於設備品質和操作人員的專業程度,而非價格高低。選擇檢查機構時,應注意:
- 是否使用經過認證的設備
- 操作人員是否受過專業培訓
- 是否有完善的品質控制系統
2. 如何選擇CP值高的檢查機構
香港衛生署認可的骨質密度檢查中心提供可靠的服務,價格也相對合理。此外,部分社區健康中心也會定期舉辦骨質密度篩查活動,費用較低甚至免費。
六、骨質密度報告怎麼看?醫師教你判讀T值與Z值
骨質密度報告通常包含兩個重要指標:
| 指標 | 定義 | 臨床意義 |
|---|---|---|
| T值 | 與健康年輕成人比較 | 用於診斷骨質疏鬆症 |
| Z值 | 與同年齡、同性別人比較 | 評估骨質流失是否過快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
- T值≥-1:正常
- -2.5
- T值≤-2.5:骨質疏鬆
七、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治療:飲食、運動、藥物
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需要多管齊下:
- 飲食:攝取足夠的鈣(每日1000-1200mg)和維生素D(每日800-1000IU)
- 運動:負重運動(如步行、慢跑)和阻力訓練
- 藥物:雙磷酸鹽類、雌激素調節劑等
八、骨質密度檢查後的保養:生活習慣的調整
根據檢查結果,可能需要調整生活習慣:
- 戒菸限酒
- 避免過量咖啡因
- 預防跌倒(改善居家環境、使用輔具等)
九、理性選擇,正確判讀,守護骨骼健康
骨質密度檢查是維護骨骼健康的重要工具,但並非越貴越好,也非一勞永逸。應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查方式,定期追蹤,並配合醫師的建議進行預防或治療。記住,投資骨骼健康永遠不嫌早,也不嫌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