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麼是耳鳴?為何會一直叫?
耳鳴是一種常見的聽覺症狀,表現為耳朵或頭部內出現不來自外部環境的聲音。根據統計,香港約有15%的成年人曾受耳鳴困擾,其中5%的人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耳鳴可分為兩大類:客觀性耳鳴與主觀性耳鳴。客觀性耳鳴是由體內實際存在的聲音(如血管搏動、肌肉收縮)引起,醫生可用聽診器檢測;主觀性耳鳴則僅患者能感知,占耳鳴病例的絕大多數。
耳鳴的聲音形態多樣,常見類型包括:
- 高頻尖嘯聲:類似蟬鳴,多與高頻聽力損失相關
- 低頻轟鳴聲:如引擎運轉聲,可能與梅尼爾氏症有關
- 嗡嗡聲(即「耳朵嗡嗡叫是什麼原因」的典型表現):常源於耳蝸毛細胞損傷
- 嘶嘶聲:類似電視雜訊,可能與神經病變連結
從持續時間來看,耳鳴可分為暫時性(少於3個月)與慢性(超過6個月)。短暫耳鳴可能因噪音暴露或壓力引起,而慢性耳鳴往往反映器質性病變。值得注意的是,測試聲音時若發現特定頻率聽閾異常,可幫助判斷耳鳴成因。
二、造成耳鳴一直叫的潛在原因
耳鳴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指出,本地患者主要成因可分四大類:
1. 聽覺系統問題
內耳毛細胞損傷是最常見原因,長期暴露於85分貝以上噪音(如工地環境)會導致不可逆傷害。聽神經瘤等佔位性病變雖僅占3%病例,但可能引發單側進行性耳鳴。
2. 血管問題
頸動脈狹窄會產生與心跳同步的搏動性耳鳴,香港心血管健康調查顯示,50歲以上人群中有12%存在無症狀頸動脈斑塊。
3. 神經系統問題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約50%伴隨耳鳴,腦幹腫瘤則可能引起雙側高頻耳鳴,這類病例需透過MRI確診。
4. 其他因素
顳顎關節紊亂(TMD)患者中,40%報告耳鳴症狀;頭部外傷後約25%會出現暫時性耳鳴。此外,的答案還包括:耳垢栓塞、中耳炎、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全身性疾病。
| 成因類型 | 佔比 | 典型表現 |
|---|---|---|
| 聽覺系統病變 | 65% | 高頻持續音 |
| 血管因素 | 18% | 搏動性雜音 |
| 神經病變 | 7% | 雙側變異音 |
| 其他 | 10% | 間歇性發作 |
三、診斷耳鳴的必要檢查
系統化評估是制定治療方案的基礎,香港公立醫院耳鼻喉科標準流程包含:
1. 聽力檢查(純音測聽)
通過不同頻率測試聲音的聽閾值,繪製「聽力圖」可發現:
- 噪音性聽損:4kHz處特徵性下降
- 老年性耳聾:高頻漸進性喪失
- 傳導性耳聾:氣骨導差距
2. 耳鏡檢查
使用視頻耳鏡可放大觀察外耳道與鼓膜,排除耳垢阻塞、鼓膜穿孔等問題。香港醫療數據顯示,約8%耳鳴患者病因其實是簡單的耳垢栓塞。
3. 影像學檢查
當出現「危險徵兆」(如單側耳鳴伴隨面癱),需進行:
- MRI:檢測聽神經瘤、多發性硬化斑塊
- CT血管造影:評估血管畸形或動脈粥樣硬化
四、緩解耳鳴一直叫的有效方法
治療策略需對應病因,香港耳鳴學會提出階梯式管理方案:
1. 藥物治療
針對特定機轉用藥:
- 銀杏葉提取物:改善內耳微循環(有效率約35%)
- 苯二氮平類藥物:緩解伴隨的焦慮症狀
- 利多卡因靜脈注射:對突發性耳鳴可能有短期效果
2. 助聽器
對於合併聽損者,助聽器可放大環境聲,使的感知相對降低。數位助聽器還能產生定制化背景音(如海浪聲)進行聲治療。
3. 耳鳴再訓練療法(TRT)
透過專業諮詢與聲音治療,幫助大腦重新分類耳鳴信號為「無關噪音」。香港大學研究顯示,6個月TRT可使60%患者症狀顯著改善。
4. 心理介入
認知行為療法(CBT)可改變患者對耳鳴的災難化思維。一項本地研究指出,CBT組患者的耳鳴困擾指數較對照組降低42%。
五、預防耳鳴的小撇步
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1. 噪音防護
在85分貝環境工作時,應:
- 使用SNR≥25dB的耳塞
- 遵循「60/60原則」:耳機音量不超過60%,每日使用少於60分鐘
2. 生活型態調整
研究證實這些習慣有助預防:
- 地中海飲食:富含Omega-3脂肪酸
- 規律有氧運動:每周150分鐘可改善耳蝸血流
- 睡眠充足:睡眠剝奪會加劇耳鳴感知
3. 定期監測
40歲以上應每2年進行:
- 純音聽力檢查
- 血壓測量(高血壓是為什麼會有耳鳴的風險因素之一)
- 血糖檢測(糖尿病會加速聽力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