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骨骼X光檢查的目的
骨骼X光檢查(plain film 醫學中文稱為「平片檢查」)是臨床最基礎且重要的影像學診斷工具之一。它利用X射線穿透人體組織時在不同密度結構上產生的吸收差異,形成黑白對比的二維影像,從而直觀顯示骨骼系統的形態與結構異常。這項技術自1895年被發現以來,始終在骨科、風濕科及急診醫學中扮演關鍵角色。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統計,2022年全港公立醫院共進行超過60萬次骨骼X光檢查,其中約40%用於急診創傷評估。
1.1 骨折與脫臼的診斷
當患者因外力撞擊或跌倒出現局部腫痛、變形或功能障礙時,醫師首選骨骼X光進行評估。X光能清晰顯示骨折線的走向、位移程度以及骨折類型(如橫斷型、螺旋型或粉碎性骨折)。例如Colles骨折(遠端橈骨骨折)在腕部X光中會呈現典型的「餐叉狀」畸形。對於關節脫臼,X光可確認骨端相對位置異常及是否合併關節盂緣骨折。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細微骨折(如腕舟骨骨折)在初期X光可能不明顯,需在7-10天後複查才能發現骨吸收形成的骨折線。
1.2 骨腫瘤的評估
骨骼X光能有效區分良惡性骨腫瘤的特徵。良性腫瘤(如骨軟骨瘤)通常邊界清晰、有硬化邊緣,且不會破壞皮質骨;惡性腫瘤(如骨肉瘤)則表現為「蟲蝕樣」骨破壞、邊界模糊,並可能出現「日光放射狀」骨膜反應。香港防癌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本港共發現約120例原發性骨惡性腫瘤,其中70%是通過X光初步發現異常後進一步確診。
1.3 關節炎的診斷
不同類型的關節炎在X光上呈現特徵性改變:退化性關節炎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及骨贅形成;類風濕關節炎則顯示邊緣性骨侵蝕和關節周圍骨質疏鬆;痛風性關節炎可見「穿鑿樣」骨破壞及軟組織中的尿酸結晶沉積。這些發現對制定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4 骨質疏鬆的篩檢
雖然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EXA)是診斷骨質疏鬆的金標準,但常規X光仍可提供重要參考線索。當骨量流失超過30%時,X光會顯示骨皮質變薄、骨小梁稀疏(特別是脊椎體的「畫框狀」改變)以及椎體壓縮性骨折。香港衛生署2023年研究指出,65歲以上女性中有38%通過X光檢查發現至少一節椎體壓縮性骨折。
二、骨骼X光檢查的部位
根據臨床需求,骨骼X光檢查可針對特定部位進行攝影,不同部位需要採用專屬的投照角度和參數設置。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制定的《X光攝影操作指南》中明確規範了各部位的标准投照體位,以確保影像的診斷價值。
2.1 四肢
四肢檢查通常包含正位(AP)和側位(Lateral)兩個基本投照角度,必要時加拍斜位或特殊體位:
- 上肢:手部檢查常用於關節炎評估(需包括雙手掌正位對比);腕部檢查關注舟骨(需採用尺偏位);肘部檢查需屈曲90°並包含肱骨遠端和尺橈骨近端
- 下肢:踝關節檢查需包含正位、側位和踝穴位;膝關節檢查需注意髕骨軸位片;足部檢查需承重正側位以評估足弓變化
2.2 脊椎
脊椎X光檢查需分段進行,且因部位不同而有特殊要求:
| 部位 | 常規投照體位 | 臨床應用 |
|---|---|---|
| 頸椎 | 正位、側位、張口位(觀察齒狀突) | 外傷、退化性病變評估 |
| 胸椎 | 正位、側位(需充分吸氣後屏氣) | compression fracture、側彎評估 |
| 腰椎 | 正位、側位、斜位(觀察椎弓峽部) | spondylolisthesis、退化性改變 |
香港脊醫學會建議,進行脊椎X光檢查時應盡量採用立位攝影,以真實反映承重狀態下的脊柱力學關係。
2.3 骨盆
骨盆X光通常包含正位及入口位/出口位,用於:
- 創傷後評估骨盆環完整性(尤其注意骶髂關節和恥骨聯合)
- 髖關節退化性病變評估(測量關節間隙和CE角)
-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篩查(需包含雙側對比)
對於疑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患者,還需加拍蛙式位(Lauenstein位)以更好地顯示股骨頭前上區域。
三、骨骼X光檢查的注意事項
為確保檢查安全性和影像質量,患者與醫護人員需共同配合完成以下準備工作。香港放射技師管理委員會強調,嚴格遵守操作規範可將輻射劑量控制在合理最低水平(一次四肢X光檢查劑量約0.001mSv,相當於自然背景輻射3小時暴露量)。
3.1 檢查姿勢與配合
正確的體位擺放是獲取診斷性影像的關鍵:
- 去除異物:必須移除檢查區域的金屬物品(首飾、鈕扣、義齒等),避免產生偽影
- 保持靜止:曝光期間需遵從技師指令屏住呼吸並保持絕對靜止,輕微移動可能導致影像模糊
- 防護措施:非檢查部位應使用鉛衣/鉛圍裙遮蔽,特別是性腺和甲狀腺等輻射敏感器官
- 特殊人群:孕婦必須告知放射技師,除非急診必要否則應避免檢查;兒童需使用專用固定裝置並調整曝光參數
3.2 檢查時間
常規骨骼X光檢查耗時約5-15分鐘,具體取決於檢查部位數量和複雜程度:
- 急診創傷檢查通常可在10分鐘內完成初步評估
- 關節動態評估(如腕關節尺偏/桡偏位)可能需要多次擺位而延長時間
- 全脊柱全長攝影(評估側彎)需拼接多段影像,後處理時間較長
香港醫管局標準規定,非急診X光報告應在3個工作日內出具,急診報告需在1小時內提供初步書面描述。
四、骨骼X光報告的判讀
骨骼X光影像需由放射科專科醫師系統性分析,通常遵循「ABCs」原則:Alignment(對線)、Bone density(骨密度)、Cartilage space(軟骨空間)、Soft tissue(軟組織)。一份完整的Plain film 醫學中文報告應包含檢查技術描述、影像所見和診斷意見三部分。
4.1 骨折線
骨折的影像學特徵包括:
- 清晰骨折線:線狀透亮影貫穿皮質骨和骨小梁
- 皮質骨皺褶:常見於兒童青枝骨折
- 骨小梁壓縮:椎體壓縮性骨折表現為椎體前緣高度丟失
- 脂肪液平面:關節內骨折可能出現「脂肪-血液分層徵」
醫師需描述骨折位置、類型、位移程度及是否涉及關節面,這些信息直接影響治療方案選擇。
4.2 骨質密度
骨密度評估需比較相同年齡和性別的正常標準:
- 骨質減少:骨皮質變薄、骨小梁稀疏(脊椎體縱行骨小梁突出)
- 骨質硬化:表現為瀰漫性密度增高,見於骨質硬化症、氟骨症或成骨性轉移瘤
- 局部溶骨:邊界清晰的「穿鑿樣」病變見於多發性骨髓瘤,邊界模糊的溶骨見於轉移瘤
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通過X光半定量評估(如Singh指數)與DEXA檢查結果有良好相關性(r=0.78)。
4.3 關節間隙
關節間隙實際代表關節軟骨厚度,正常值因關節而異:
| 關節 | 正常間隙寬度 | 異常意義 |
|---|---|---|
| 膝關節 | >4mm | |
| 髖關節 | 上緣>4mm | 不均勻變窄提示退化性關節炎 |
| 肩關節 | >6mm | 變窄見於類風濕關節炎 |
此外還需評估關節對線關係(如膝內翻/外翻)、骨贅形成、軟組織腫脹等徵象。
五、如何維護骨骼健康?
骨骼健康維護是終生課題,需結合營養、運動和定期監測綜合管理。香港衛生署2024年《骨骼健康白皮書》指出,實施綜合干預措施可降低骨折風險達42%。
5.1 飲食建議
骨骼營養支持應關注以下關鍵營養素:
- 鈣質:每日建議攝取量1000-1200mg(相當於3-4份奶製品),富含食物包括乳製品、豆腐、小魚乾及深綠色蔬菜
- 維生素D:每日600-800IU,可透過日曬(每日15-20分鐘)、魚肝油、蛋黃補充
- 蛋白質:佔每日總熱量15-20%,不足會影響骨基質合成
- 其他營養素:維生素K(納豆、菠菜)、鎂(堅果、全穀物)、鋅(海鮮、瘦肉)
需限制攝入:過量咖啡因(>300mg/日)、高鈉食物(影響鈣保留)、碳酸飲料(含磷酸)。
5.2 運動建議
根據香港運動醫學學會指南,骨骼健康運動應包含:
- 負重運動:每週5次,每次30分鐘的快走、慢跑、跳舞等
- 肌力訓練:每週2-3次,針對大肌群進行阻力訓練(如深蹲、臥推)
- 平衡訓練:太極拳、單腳站立等可降低跌倒風險
- 注意事項:骨質疏鬆患者應避免前彎、扭轉脊椎的動作,以免引發壓縮性骨折
5.3 定期檢查
建議不同風險人群遵循以下檢查頻率:
- 一般成人:50歲後每2-3年進行一次骨骼X光篩查(如腰椎側位片)
- 高風險人群:長期使用類固醇、早發性停經、有骨折史者,每年進行一次DEXA檢查
- 監測指標:除影像檢查外,應定期檢測血清維生素D濃度(維持>30ng/mL)和骨轉換標誌物
香港骨科醫學會推出「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可結合臨床因素和骨密度值預測10年內主要骨鬆性骨折概率,幫助制定個性化防治策略。
通過科學的影像檢查與積極預防相結合,我們能有效守護骨骼健康,維持活動能力和生活品質。當出現不明原因骨痛、身高變矮或駝背加重時,應及時就醫並接受專業的Plain film 醫學中文檢查,早日發現問題並進行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