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電腦掃描輻射知多少:一次搞懂劑量、風險與防護

CT電腦掃描

CT掃描的重要性與普及性

在現代醫學診斷中,CT電腦掃描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這種影像技術能夠提供人體內部結構的詳細橫切面圖像,幫助醫生準確診斷疾病。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統計,2022年全港公立醫院共進行超過50萬次CT掃描檢查,平均每天約有1,370人次接受此項檢查。這種普及性反映了CT掃描在臨床醫學中的核心地位。

CT掃描特別適用於急診情況,如頭部外傷、中風評估,以及癌症分期等。它能快速提供高解析度影像,讓醫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患者體內狀況。相較於傳統X光檢查,CT掃描能呈現更立體、更細緻的解剖結構,大幅提高了診斷準確率。然而,這種先進技術也伴隨著輻射暴露的隱憂,這正是我們需要深入了解的重要課題。

什麼是CT掃描?原理與應用

CT(Computed Tomography)電腦掃描是一種結合X光與電腦技術的影像診斷方法。其工作原理是:X光管圍繞患者身體旋轉,從不同角度發射X射線,再由對側的探測器接收穿透人體的射線。電腦將這些數據重建為橫切面影像,並可組合成三維圖像。

CT掃描的臨床應用極為廣泛,主要包括:

  • 頭部掃描:診斷中風、腦出血、腫瘤等
  • 胸部掃描:檢測肺癌、肺栓塞、肺炎等
  • 腹部掃描:評估肝臟、腎臟、胰腺等器官病變
  • 骨骼掃描:診斷複雜骨折、關節疾病等

香港醫療系統中,CT掃描已成為多種疾病診斷的黃金標準。例如,在肺癌篩查方面,低劑量胸部CT已被證實能有效提高早期發現率,降低死亡率。然而,每次掃描都意味著輻射暴露,這就需要我們深入了解相關劑量與風險。

CT掃描的輻射劑量

單位:毫西弗(mSv)

輻射劑量的測量單位是毫西弗(mSv),它反映了輻射對人體組織的潛在影響。不同部位的CT掃描會產生不同劑量的輻射暴露。以下表格顯示香港常見CT檢查的典型輻射劑量:

檢查部位 平均劑量(mSv) 相當於自然背景輻射的天數
頭部CT 2 8個月
胸部CT 7 2年
腹部/骨盆CT 10 3年
全身CT 20 6年

與其他輻射源的比較

為了更好地理解CT掃描的輻射劑量,可以將其與其他常見輻射源比較:

  • 一次胸部X光:約0.1mSv
  • 香港年平均自然背景輻射:約2.5mSv
  • 一次跨大西洋航班:約0.08mSv
  • 吸煙者每年因吸入釙-210的輻射:約0.36mSv/年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CT設備已採用多種技術降低輻射劑量,如自動管電流調製、迭代重建算法等。香港部分醫院更引進了最新型的低劑量CT掃描儀,可將輻射量降低30-50%。

CT掃描的輻射風險

短期風險:皮膚紅腫、噁心等(罕見)

CT掃描的短期輻射風險相當罕見,通常只在極高劑量檢查(如多次血管造影)中可能出現。這些風險包括:

  • 皮膚紅斑(劑量超過2Gy時可能發生)
  • 暫時性脫髮(頭部掃描時可能出現)
  • 輕度噁心或疲勞感

根據香港放射科醫學院資料,這些反應在常規診斷性CT檢查中幾乎不會發生。真正需要關注的是長期累積輻射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

長期風險:增加癌症風險的可能性

輻射對人體的長期影響主要是可能增加癌症風險。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的線性無閾模型認為,即使低劑量輻射也可能按比例增加癌症風險。根據估算,每10mSv的有效劑量可能使終生癌症死亡率增加約0.05%。

以香港常見的腹部CT(10mSv)為例:

  • 30歲成人接受一次檢查,終生癌症風險增加約0.05%
  • 風險隨年齡遞減,70歲長者風險約為0.01%
  • 兒童風險較成人高2-3倍,因其細胞分裂更活躍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風險是基於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的統計數據,個體實際風險可能因基因、生活方式等因素而異。

個體差異:兒童、孕婦的特別考量

某些人群對輻射特別敏感,需要特別謹慎:

  • 兒童:生長發育中的組織對輻射更敏感。香港兒科醫學會建議,兒童CT應使用專門的兒科協議,將劑量調整為體型大小。
  • 孕婦:胎兒對輻射極敏感,特別是妊娠早期。若非絕對必要,應避免腹部/骨盆CT。必要時應屏蔽腹部。
  • 年輕女性:乳腺組織對輻射敏感,胸部CT時應考慮屏蔽。

香港衛生署指引強調,對這些高風險群體,應嚴格遵循「合理抑低」(ALARA)原則,在獲得必要診斷信息的前提下,將劑量控制在最低水平。

如何降低CT掃描的輻射風險?

與醫生充分溝通,確認必要性

降低CT輻射風險的首要步驟是確認檢查的必要性。患者應與醫生詳細討論:

  • 檢查的具體目的與預期獲益
  • 是否有替代的無輻射檢查方法(如超聲波或MRI)
  • 既往CT檢查記錄,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檢查

香港醫管局已實施「臨床決策支援系統」,要求醫生在開立CT申請單時填寫合理理由,以減少不適當的使用。患者也可主動詢問:「這個檢查真的必要嗎?有沒有其他選擇?」

選擇低劑量CT掃描技術

現代CT技術已發展出多種降低劑量的方法:

  • 迭代重建技術:較傳統濾波反投影算法可降低30-60%劑量
  • 自動曝光控制:根據身體部位厚度自動調整輻射強度
  • 有限範圍掃描:僅掃描必要區域,減少不必要的暴露

香港部分私立醫院已引進超低劑量CT設備,如256切CT,可在保持影像質量的同時大幅降低劑量。選擇醫療機構時,可詢問其是否採用最新劑量優化技術。

必要時使用輻射防護設備

對於非檢查目標區域,可使用鉛防護:

  • 甲狀腺護盾:頭頸部掃描時保護甲狀腺
  • 乳腺護盾:年輕女性胸部CT時使用
  • 性腺護盾:骨盆CT時保護生殖器官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新型CT的自動管電流調製系統可能會因防護設備而增加其他區域的劑量,因此應由技術人員評估後決定是否使用。香港放射技師協會建議,防護設備的使用應個體化,而非一刀切。

CT掃描的替代方案

MRI(核磁共振)

MRI不使用電離輻射,而是利用磁場和無線電波成像,特別適合:

  • 腦部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
  • 關節軟組織評估
  • 某些腹部器官檢查(如肝臟局灶性病變)

然而,MRI檢查時間較長(通常30-60分鐘),且不適合體內有金屬植入物的患者。香港公立醫院MRI輪候時間較長,可能影響及時診斷。

超聲波

超聲波檢查完全無輻射,且成本較低,適用於:

  • 甲狀腺檢查
  • 腹部器官初步評估(如肝膽系統)
  • 婦產科檢查

但超聲波穿透力有限,對肥胖患者或深部組織的成像效果較差,且高度依賴操作者技術。

其他影像檢查

根據具體情況,還可考慮:

  • X光攝影:輻射量遠低於CT,適合骨骼初步評估
  • 核醫學檢查:如PET-CT,雖有輻射但提供代謝信息
  • 光學檢查:如內視鏡,直接可視化管腔器官

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約15-20%的CT檢查可被其他影像方法替代而不影響診斷準確性。關鍵在於根據臨床問題選擇最合適的工具。

CT掃描的益處與風險並存,應審慎評估

CT電腦掃描是現代醫學的強大工具,其快速、準確的診斷能力拯救了無數生命。香港作為醫療先進地區,CT使用率持續增長,2022年每千人CT掃描次數達約68次,高於全球平均。

然而,輻射風險不容忽視,特別是對兒童、年輕人和需多次檢查的患者。我們應:

  • 充分認識CT的利弊,不盲目拒絕必要檢查
  • 與醫療團隊溝通,確保每次CT都有明確臨床指徵
  • 選擇配備最新劑量優化技術的醫療機構
  • 保留檢查記錄,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檢查

香港衛生署正推動「明智選擇影像檢查」計劃,教育公眾合理使用CT。記住,醫療決策永遠是風險與獲益的平衡,關鍵在於在正確的時間,為正確的患者,選擇正確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