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傷口護理:預防感染,促進癒合,淡化疤痕

生仔開刀,開刀生仔,開刀生仔時間

一、剖腹產傷口類型與癒合過程

剖腹產()是現代醫學中常見的分娩方式,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30%的孕婦選擇。剖腹產的傷口主要分為兩種:橫切與直切。橫切傷口位於恥骨上方,長度約10-15公分,癒合後較美觀,是目前最常見的切口方式;直切傷口則從肚臍下方垂直向下,多用於緊急情況,但疤痕較明顯。

傷口癒合分為三個階段:發炎期、增生期與成熟期。發炎期約持續3-5天,此時傷口會出現輕微紅腫與疼痛;增生期約持續2-3週,膠原蛋白開始沉積,傷口逐漸閉合;成熟期則可能長達數月甚至一年,疤痕組織逐漸軟化與淡化。影響癒合的因素包括年齡(年輕產婦恢復較快)、營養狀況(蛋白質與維生素攝取不足會延遲癒合)以及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會增加感染風險)。

二、居家傷口護理步驟

1. 清潔

產後傷口清潔是預防感染的關鍵。建議使用溫和的無皂清潔劑(如生理鹽水或醫生推薦的抗菌洗液),每天清潔1-2次。清潔時應輕柔沖洗,避免用力擦拭或使用刺激性產品。若在夏季,因出汗較多,可適當增加清潔頻率。

2. 消毒

消毒可選用碘伏或酒精(濃度70%),但需注意酒精可能引起刺痛感。消毒時以棉棒從傷口中心向外畫圈塗抹,避免來回擦拭。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若無明顯感染跡象,產後一週內每日消毒一次即可。

3. 保持乾燥

潮濕環境易滋生細菌,因此洗澡後應立即用乾淨毛巾拍乾傷口,或使用低溫吹風機(距離20公分以上)吹乾。穿著寬鬆透氣的棉質衣物,避免緊身衣物摩擦傷口。

4. 更換敷料

敷料更換頻率視傷口狀況而定。一般產後3天內需每天更換,之後若無滲液可2-3天更換一次。更換時應先洗手,並避免直接觸碰敷料內層。若敷料黏連傷口,可用生理鹽水浸濕後輕柔揭除。

三、預防傷口感染

感染是剖腹產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根據香港婦產科醫學會數據,約5-10%的生仔開刀案例會出現輕微感染。預防措施包括:

  • 勤洗手,尤其是接觸傷口前
  • 避免用手觸摸傷口,即使感到瘙癢
  • 觀察傷口是否出現異常紅腫、發熱、劇痛或黃綠色滲液
  • 若體溫持續高於38°C,應立即就醫

四、促進傷口癒合的飲食與生活習慣

營養攝取直接影響癒合速度。每日應攝取:

營養素 作用 食物來源
蛋白質 修復組織 魚肉、雞蛋、豆腐
維生素C 促進膠原合成 橙子、奇異果、青椒
加速表皮再生 牡蠣、堅果、全穀類

此外,產後一個月內應避免吸菸飲酒,因尼古丁會收縮血管,減少傷口供氧;酒精則可能干擾藥物作用。適度休息也很重要,但不必完全臥床,輕度活動(如散步)反而能促進血液循環。

五、淡化疤痕的技巧

疤痕護理應從傷口完全癒合後開始(約產後2-4週)。常見方法包括:

  • 除疤產品:矽膠凝膠或貼片需連續使用3-6個月,香港消委會測試顯示,含洋蔥提取物的產品對60%使用者有效
  • 按摩:每天以指腹輕壓疤痕畫圈按摩5分鐘,可搭配嬰兒油或維生素E油
  • 防曬:外出時以衣物或SPF30+防曬乳保護疤痕,避免紫外線導致色素沉澱
  • 雷射治療:若疤痕增生嚴重,可諮詢整形外科醫師,脈衝染料雷射能有效改善紅色疤痕

總之,開刀生仔後的傷口護理需要耐心與細心。只要遵循正確的護理步驟,並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大多數產婦都能順利恢復,讓疤痕隨時間逐漸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