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中耳通氣管置放術?
中耳通氣管置放術是一種常見的耳科手術,主要用於治療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或反覆發作的中耳炎。手術的原理是通過在鼓膜上放置一個微小的通氣管,以平衡中耳內外的壓力,並促進中耳內積液的排出。這種手術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聽力,減少中耳炎的發作頻率,並預防因長期積液導致的聽力損害。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疾病,但在成人中也有發生。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約有10%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分泌性中耳炎。對於那些藥物治療無效或病情反覆的患者,通氣管置放術是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手術適用於以下情況:
-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持續3個月以上
- 反覆發作的中耳炎,每年超過3次
- 聽力明顯受損,影響日常生活
手術前的準備與注意事項
在進行中耳通氣管置放術之前,患者需要與醫師進行詳細的評估與溝通。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嚴重程度以及過往病史,制定個性化的手術方案。術前檢查通常包括聽力測試、鼓室圖檢查以及耳鏡檢查,以確認中耳積液的情況。 感覺 食物 卡 在 食道
麻醉方式的選擇也是術前準備的重要環節。對於兒童患者,通常會採用全身麻醉,以確保手術過程中的安全與舒適;而成人則可以選擇局部麻醉。術前患者需注意以下事項:
- 術前8小時禁食(全身麻醉)
- 避免服用抗凝血藥物(如阿司匹林)
- 告知醫師過往過敏史或特殊病史
手術過程詳解
中耳通氣管置放術的手術時間通常為15-30分鐘,屬於門診手術,患者無需住院。手術步驟如下:
- 麻醉生效後,醫師會使用耳鏡觀察鼓膜
- 在鼓膜上切開一個微小切口(約2-3毫米)
- 吸出中耳內的積液
- 將通氣管置入鼓膜切口處
手術風險較低,但仍可能出現輕微出血、感染或麻醉相關的併發症。術後患者通常會感到耳朵輕微不適,但這種不適感會在幾天內逐漸消失。
術後護理與注意事項
術後護理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患者需注意以下事項:
- 保持耳朵乾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時進水
- 使用醫師開立的抗生素滴耳液預防感染
- 避免劇烈運動或用力擤鼻涕
- 定期回診追蹤通氣管狀況
通氣管通常會在6-18個月後自行脫落,鼓膜也會自然癒合。在此期間,患者需特別注意觀察通氣管是否提前脫落或出現異常分泌物,如有異常應立即就醫。
通氣管的種類與選擇
通氣管的材質與尺寸有多種選擇,常見的包括:
| 類型 | 材質 | 特點 |
|---|---|---|
| 短期通氣管 | 矽膠 | 通常使用6-12個月 |
| 長期通氣管 | 鈦合金 | 可使用1年以上 |
| T型管 | 氟塑料 | 適用於反覆發作患者 |
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以及預期治療時間,選擇最合適的通氣管。兒童通常使用短期通氣管,而成人或反覆發作的患者則可能需要長期通氣管。
手術的風險與併發症
雖然中耳通氣管置放術安全性高,但仍存在一定的風險與併發症:
- 感染:術後可能出現中耳或外耳道感染
- 出血:手術切口可能輕微出血
- 通氣管脫落:通氣管可能提前脫落或需手術取出
- 鼓膜穿孔:少數情況下鼓膜可能無法完全癒合
根據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的統計,約有5%的患者會出現通氣管相關的併發症,但大多數情況均可通過適當治療解決。
手術後的預期效果與長期追蹤
中耳通氣管置放術的成功率約為90%,多數患者在術後聽力立即改善,中耳炎發作頻率也顯著降低。長期追蹤顯示,約85%的兒童在通氣管脫落後不再需要進一步治療。
術後追蹤計劃通常包括: 分泌性中耳炎 症状
- 術後1週首次回診檢查傷口
- 每3-6個月進行聽力評估
- 通氣管脫落後確認鼓膜癒合情況
對於分泌性中耳炎反覆發作的患者,醫師可能會建議進一步檢查,如過敏測試或鼻咽部檢查,以找出潛在的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