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詐騙手法大公開:教你識破陷阱,保護自身權益

快應錢,網貸,香港信貸財務

常見的網貸詐騙手法

在現代社會,網路貸款(網貸)因其便捷性而受到許多人的青睞,尤其是急需資金周轉的借款人。然而,隨著網貸的普及,詐騙手法也層出不窮。以下是幾種常見的網貸詐騙手法:

超低利率誘惑:吸引借款人上鉤

詐騙集團經常以「超低利率」或「零利率」為誘餌,吸引急需資金的借款人。例如,某些不法平台會宣稱「日息僅0.1%」或「首月免息」,但實際上卻隱藏高額手續費或其他隱性費用。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數據,2022年香港共接獲超過500宗與網貸詐騙相關的投訴,其中近30%涉及利率不實宣傳。

預先收取費用:以各種名義收取手續費、保證金等

合法貸款平台通常不會在放款前要求借款人支付任何費用。然而,詐騙集團往往以「手續費」、「保證金」或「審核費」等名義,要求借款人預先轉帳。一旦付款,詐騙集團便消失無蹤。例如,香港信貸財務協會曾提醒市民,若遇到要求預付費用的貸款平台,務必提高警覺。

假冒知名平台:偽造網站或App,騙取個人資料

詐騙集團會偽造知名貸款平台的網站或App,誘騙借款人輸入個人資料,如身分證號碼、銀行帳戶資訊等。這些資料可能被用於其他詐騙活動,甚至導致財務損失。香港警方曾破獲一個假冒「快應錢」的詐騙集團,該集團通過偽造App騙取超過100名受害者的個人資料。

暴力催收:威脅、恐嚇借款人及其家人

部分不法網貸平台在借款人無法按時還款時,會採取暴力催收手段,包括電話騷擾、恐嚇甚至人身威脅。香港法律明確禁止此類行為,但仍有不少受害者因害怕而不敢報警。

個人資料盜用:利用竊取的個人資料進行詐騙

詐騙集團可能通過網貸申請表獲取借款人的個人資料,並利用這些資料進行其他詐騙活動,例如冒名申請信用卡或貸款。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曾指出,2023年首季就有超過200宗與個人資料盜用相關的投訴。

如何識破網貸詐騙

面對層出不窮的網貸詐騙,借款人該如何保護自己?以下是幾點實用建議:

查詢平台合法性:確認是否受政府監管

在申請網貸前,務必確認該平台是否持有香港金融管理局或相關監管機構的牌照。例如,香港信貸財務公司必須持有《放債人條例》下的牌照,否則即屬違法。

警惕超低利率:過於優惠的條件可能存在風險

如果某個網貸平台的利率遠低於市場水平,極有可能是詐騙。借款人應比較多家平台的利率,並參考香港銀行公會公布的市場平均利率。

拒絕預先支付費用:合法平台不會要求預先支付費用

任何要求在放款前支付費用的平台都應視為可疑。合法平台通常會從貸款金額中扣除相關費用,而非要求借款人預先轉帳。

保護個人資料:不要輕易提供身分證、銀行帳戶等敏感資訊

在未確認平台合法性前,切勿提供身分證、銀行帳戶或信用卡資料。若必須提供,應確認網站是否為「https」加密連結。

確認貸款合約:仔細閱讀合約條款,如有疑問及時諮詢

簽署合約前,應仔細閱讀所有條款,特別是利率、還款期限及違約罰則等。如有疑問,可諮詢法律專業人士或香港信貸財務協會。

如果不幸遭遇網貸詐騙

若不慎落入網貸詐騙陷阱,應立即採取以下行動:

立即報警:保留相關證據,協助警方破案

保留所有與詐騙相關的證據,包括通話記錄、轉帳憑證、網站截圖等,並立即向警方報案。香港警方設有反詐騙協調中心,專門處理此類案件。

向相關機構投訴:例如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除了報警,還可向香港金融管理局或消費者委員會投訴,這些機構會協助調查並採取相應行動。

尋求法律協助:諮詢律師,維護自身權益

若損失金額較大,應尋求法律協助。香港法律援助署可為符合資格的市民提供免費法律諮詢。

告知親友:避免更多人受害

將自身經歷告知親友,避免他們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同時,也可在社交媒體或論壇分享經歷,提醒公眾警惕類似詐騙手法。

加強防範意識

預防勝於治療,以下幾點可幫助您遠離網貸詐騙:

  • 不輕信陌生電話或簡訊貸款:詐騙集團常通過電話或簡訊推銷貸款,切勿輕易相信。
  • 不要點擊不明連結或下載來路不明的App:這些連結或App可能含有惡意軟體,竊取您的個人資料。
  • 定期更新防毒軟體,保護個人電腦與手機:確保設備安全,避免被黑客入侵。

常見詐騙案例分析

以下是兩個真實案例,說明詐騙手法與應對方式:

案例一:假冒「快應錢」App

一名香港市民收到推銷貸款的簡訊,點擊連結後下載了假冒的「快應錢」App。該App要求輸入身分證及銀行帳戶資料,隨後該市民的銀行帳戶被盜用,損失超過5萬港元。事後調查發現,該App與正版「快應錢」毫無關聯。

案例二:預付保證金詐騙

另一名市民在網上申請貸款,對方以「信用評分不足」為由,要求預付2萬港元保證金。該市民轉帳後,對方即失去聯絡。警方提醒,合法平台不會要求預付保證金。

通過以上分析,希望讀者能提高警覺,遠離網貸詐騙,保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