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褥瘡?
褥瘡,又稱為壓力性損傷或壓瘡,是指因長時間持續壓力導致皮膚和皮下組織受損的病症。這種損傷常見於骨骼突出部位,例如尾骨、腳踝、手肘和臀部。當身體某一部位持續受壓,會阻礙血液循環,導致組織缺氧、營養供應不足,最終引發組織壞死。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香港每年約有8%至10%的長期臥床患者出現褥瘡,其中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為主。
褥瘡的高危險群主要包括行動不便的長者、脊髓損傷患者、中風病人、糖尿病患以及重症監護患者。這些人群由於活動能力受限或感覺減退,無法自行調整姿勢,使得受壓部位容易發生損傷。此外,營養不良、皮膚潮濕(如因失禁或出汗)、摩擦力或剪切力(例如在床上被拖動時)也會增加褥瘡的風險。
褥瘡對長者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覷。輕度褥瘡可能表現為皮膚紅腫或破皮,但若未及時處理,可發展為深層組織潰瘍,甚至暴露骨骼或肌肉,引發嚴重感染、敗血症,乃至危及生命。根據香港衛生署的報告,褥瘡患者住院時間平均延長15至20天,醫療成本增加30%以上,且生活質量顯著下降。因此,預防褥瘡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提升長者生活尊嚴的關鍵。
電動護理床墊預防褥瘡的原理
電動護理床墊是專為長期臥床者設計的智能設備,其預防褥瘡的原理基於多項科學技術,旨在減少壓力、促進血液循環和保持皮膚健康。
首先,壓力分散是核心機制。普通床墊會使身體重量集中在骨骼突出點,而電動護理床墊通過內置的氣囊或記憶棉材料,均勻分散身體壓力。例如,交替充氣式床墊會週期性改變氣囊的充氣狀態,使受壓部位輪流釋放壓力,避免單一區域持續受壓。根據臨床研究,這種設計可將局部壓力降低至32毫米汞柱以下,遠低於毛細血管閉合壓力(約32-40毫米汞柱),從而維持血液流通。
其次,自動翻身功能模擬人工護理。傳統護理需每2小時為患者翻身一次,但電動護理床墊可通過遙控或定時設置,輕柔調整床墊角度,幫助患者變換姿勢。這不僅減輕照護者負擔,更確保患者避免長時間壓迫同一部位,尤其對脊髓損傷或昏迷患者至關重要。
透氣性也是關鍵因素。優質的電動護理床墊採用高透氣面料和孔洞設計,促進空氣流通,減少濕氣積聚。皮膚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會變軟弱,更容易受損。透過保持乾爽,床墊有效降低摩擦力和濕疹風險,進一步保護皮膚屏障。
最後,可調整性允許個性化設置。用戶可根據需求調整床墊的高度和角度,例如抬高頭部以利呼吸或進食,或彎曲腿部改善循環。這種靈活性不僅提升舒適度,還輔助醫療護理,如減少胃食管反流或水腫。
不同類型的電動護理床墊對預防褥瘡的效果
電動護理床墊有多種設計,每種類型針對不同需求提供獨特的預防效果。了解這些差異有助選擇最適合的產品。
- 交替充氣床墊:這類床墊由多個氣囊組成,通過電動泵交替充氣和放氣,循環改變受壓點。它特別適合完全無法行動的患者,如重症或癱瘓者。香港伊利沙伯醫院的臨床數據顯示,使用交替充氣床墊後,褥瘡發生率從12%降至4%。但其運作時可能產生噪音,對淺眠患者或有干擾。
- 低氣體流失床墊:這種床墊表面有微小氣孔,持續釋放氣流以保持皮膚乾爽。它結合壓力分散和濕氣控制,適用於失禁或易出汗的患者。一項香港社區研究指出,低氣體流失床墊可將濕氣相關皮膚問題減少50%,但需定期檢查氣泵功能以確保效果。
- 記憶棉床墊:記憶棉材質能貼合身體曲線,提供靜態壓力分散。它無需電力運作,適合輕度風險或居家使用者。然而,對於高風險患者,記憶棉可能無法主動改變壓力點,需配合人工翻身。根據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測試,高密度記憶棉床墊可減少壓力達25%,但透氣性較差,需加裝透氣層。
選擇時應評估患者的風險等級:高風險患者優先選擇交替充氣式,中低風險者可考慮低氣體流失或記憶棉類型。諮詢醫護專業人士可確保最佳匹配。
正確使用電動護理床墊,提升預防效果
擁有電動護理床墊不代表一勞永逸,正確使用才能最大化其預防效果。以下是關鍵實踐指南:
首先,調整合適的壓力設定。床墊的壓力應根據患者體重和狀況調整:太硬可能仍導致壓力點,太軟則無法有效支撐。多數產品附有壓力指南,例如體重50-70公斤者建議壓力為20-30mmHg。定期使用壓力測量儀(如壓力映射系統)檢查,確保均勻分散。香港醫院常用此類工具,將褥瘡風險降低40%。
其次,定期檢查皮膚狀況。即使使用床墊,每日也應檢查受壓部位(如尾骨、腳跟)有無紅腫或破損。早期發現可及時介入,防止惡化。建議使用皮膚評估工具(如Braden量表),記錄變化並分享給醫護人員。
保持床墊清潔乾燥至關重要。污垢或濕氣會損壞床墊材料並滋生細菌。每周用溫和清潔劑擦拭表面,避免強化學品。對於失禁患者,可使用防水護套並立即更換污損部分。香港衛生署指引強調,清潔床墊可減少感染風險達60%。
最後,配合其他褥瘡預防措施。電動護理床墊是工具而非唯一解方。應結合:
- 勤翻身:每2-3小時協助患者改變姿勢,即使床墊有自動功能。
- 使用減壓墊:在輪椅或椅子上加裝凝膠或空氣墊。
- 營養支持:高蛋白飲食和充足水分增強皮膚抵抗力。
- 護理培訓:教導照護者正確移動技巧,減少摩擦力。
整合這些措施可創造全面防護網,顯著提升生活質量。
案例分享:電動護理床墊成功預防褥瘡的案例
實際案例能彰顯電動護理床墊的價值。以香港一位78歲中風患者陳女士為例,她長期臥床且患有糖尿病,屬褥瘡高風險群。最初使用普通床墊時,她的尾骨處出現紅腫,幾乎發展為一期褥瘡。家人諮詢醫生意見後,購入交替充氣式電動護理床墊。
使用後,陳女士的皮膚狀況明顯改善。床墊每10分鐘交替充氣,分散壓力;透氣設計保持皮膚乾爽;且可調整角度幫助她進食和呼吸。六個月後,紅腫完全消失,無新損傷出現。照護者表示,自動翻身功能減輕了每夜起床的負擔,讓雙方都獲得更好休息。這個案例反映電動護理床墊不僅預防褥瘡,還提升整體照護效率。
另一案例涉及香港一家安老院,院內20名臥床長者使用低氣體流失床墊後,褥瘡發生率從年度15%降至5%。院方配合定期皮膚檢查和清潔 protocol,節省了30%的醫療成本。這些真實故事證明,投資合適的電動護理床墊能帶來顯著健康與經濟效益。
電動護理床墊是預防褥瘡的有效工具
綜上所述,電動護理床墊通過壓力分散、自動翻身、透氣性和可調整性,科學化地降低褥瘡風險。它不僅適用於醫療機構,更適合居家照護,賦予長者更尊嚴的生活。然而,成功預防需結合正確使用、定期檢查和綜合護理措施。在香港老齡化社會中,推廣此类工具並加強教育,是邁向健康老齡化的關鍵一步。選擇時,務必根據個人需求評估產品類型,並諮詢專業意見,以確保最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