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菜的興起,接受還是拒絕

熟菜的興起,接受還是拒絕

目前不是接受還是拒絕預制菜的問題,而是如何以更專業的監管和更強的社會監督,保證預制菜行業朝著有利於社會健康和行業進步的方向發展。

近年來,預制菜悄然興起,在不知不覺中走進千家萬戶,甚至是高檔酒店餐廳和校園學生食堂。雞翼食譜預制菜給忙於工作打拼事業的年輕人可以提供了便利,解決了“燒飯煩、外賣貴”的煩惱,同時也因為產品新鮮度、防腐劑、油鹽重等話題進行持續時間沖上熱搜。支持者他們認為我國預制菜省去了一個繁瑣的“買汰燒”過程,品種豐富多樣、簡便易食,口味強過方便面、午餐肉等傳統即食食品,實在是“懶人市場經濟”的福音;反對者則認為中國預制菜保質期過長,防腐劑濫用,添加劑安全問題需要長期處於無人回應,必須通過嚴格控制監管,尤其要堅決抵制預制菜進入大學校園。面對生活如此紛繁複雜程度甚至沒有完全就是對立的信息,一方面是預制菜的便利,另一重要方面是可能具有潛在的風險,作為一種普通用戶消費者的我們該如何建設做出分析判斷,花出手中理性的人選擇的鈔票呢?

什么是已經准備好的菜肴? 為什么它會突然流行起來?

所謂預制菜肴,目前的行業標准定義是指以農、畜、禽、水產品為原料,輔以各種輔料,經過預處理(如切割、攪拌、醃制、成型、調味)而成的菜肴。加熱即食餸包通過中央廚房按照現代標准集中制作,再輔以速凍技術或真空技術,保證菜品的新鮮度和口感。消費者購買後只需簡單再加工即可食用,省去了購買和加工食材的步驟,具有方便、高效、高減味的特點。

預制盤子不是新概念,也不是新東西。它們在四十年代開始出現在國外,七十年代傳入日本、歐洲和我們台灣,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進入中國大陸,我們熟悉麥當勞、肯德基、預制半成品的使用。雖然預制菜肴已有70多年的曆史,但真正讓中國人關注的,還要追溯到2000年左右半成品菜肴的興起。然而,由於配套的冷鏈物流系統還沒有發展起來,當時預制菜肴的發展仍然十分緩慢。通常只有在節假日期間,大型酒店和餐館才會提供裝在 Ziploc 袋子裏的半成品晚餐盒,裏面有各種即食食品和預制食品,通常還會提醒人們“回家把它們放進冰箱”.

預制菜的真正流行也是因為2019年開始的三年流行。“家庭經濟”不僅推動了預制菜取代外出就餐,疫情也悄然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方式和飲食習慣,預制菜迎來了行業的高速發展期。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90%以上餐飲企業在疫情期間發力外賣產品,其中91.6%銷售半成品和預包裝食品。截至2022年底,我國預煮蔬菜企業達到7.2萬家,比2011年增加7萬多家,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全球預煮蔬菜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

預制菜改變了自己什么?我們又在擔心沒有什么?

預制菜作為一種產品創新,不僅改變了普通人的消費習慣,而且改變了食品工業的供應鏈模式,這是餐飲業鏈條化和標准化的必然發展,也是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的積極選擇。預制蔬菜為農產品的標准化生產和供應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和載體,從田間到餐桌,農產品都可以按照預先設定的標准准備,一個標准化的、質量好的半成品呈現給消費者,不僅可以大大減少中間工序的損失,而且可以有效地控制產品的質量,非常有利於大型餐飲企業的經營。這種產品創新推動了整個餐飲和食品供應鏈的升級模式,無疑是農業現代化和餐飲標准化的理想載體。這就是為什么連鎖餐廳最初流行預先烹飪的菜肴的原因。

但是,企業在供給側的創新並不意味著消費者必須接受所有的訂單。預制菜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合理性不代表完美。作為一個快速崛起的新興產業,預制蔬菜還處於快速擴張的野蠻生長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成長的煩惱。食品安全問題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命健康,自然引起他們的關注和擔憂。

首先是預制菜肴的保質期。目前市場上的預制蔬菜主要有短、中、長三種。保質期只有三天,包裝上通常寫著“冷凍於0-4 °C”,如泡菜魚、啤酒鴨和清蒸豬肉。保質期通常在6至12個月,例如多種禽畜、水產原料(例如真空包裝的預制碟) ,一般需要在冷藏下攝氏零下18度貯存。很多即食預包裝菜肴,保質期最長可達2年。目前,市場的主流是長期保質期的預制蔬菜制品,存在著外包裝與內包裝保質期不一致、解凍肉等“隔夜肉”沒有標明保質期短的預制蔬菜等一系列問題。面對預煮食物的保質期和新鮮度問題,除了受到市場監管機構的嚴格監管外,消費者還需要練習辨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