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狀疱疹:可怕的皮蛇,你了解多少?
帶狀疱疹,俗稱「生蛇」,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膚病。這種病毒在人體初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痊癒後病毒便潛伏在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時便可能再度活化,沿著神經皮節分布區域引發帶狀疱疹。根據香港衛生署數據,香港每年約有數千人罹患帶狀疱疹,其中5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明顯上升。
帶狀疱疹的典型症狀可分為幾個階段:前驅期、發疹期和恢復期。前驅期通常持續1-5天,患者可能出現發燒、疲倦、頭痛等類似感冒症狀,最特別的是在即將發疹的皮膚區域會出現刺痛、灼熱或瘙癢感。接著進入發疹期,皮膚上會出現成群的水疱,沿著單側神經皮節分布,形成帶狀排列,這也是「帶狀疱疹」名稱的由來。這些水疱在3-5天內會逐漸變得渾濁,然後結痂,整個過程約需2-4週。
最令人困擾的是帶狀疱疹引起的疼痛。這種神經痛可能非常劇烈,被患者形容為「如火燒」、「如電擊」或「如針刺」。根據臨床觀察,約有75%的患者會經歷中重度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睡眠品質。皮疹通常出現在胸部、腹部或面部,特別是三叉神經眼支分布區域,若侵犯眼部可能導致角膜炎、虹膜炎等嚴重併發症。
帶狀疱疹最令人擔憂的後遺症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HN),這是指在皮疹痊癒後疼痛仍持續存在的狀況。香港醫院管理局的統計顯示,約有10-20%的帶狀疱疹患者會發展成PHN,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50歲以上患者中,約有25%可能出現PHN;70歲以上患者風險更高達50%。PHN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包括睡眠障礙、憂鬱、焦慮和社交退縮等問題。
除了PHN,帶狀疱疹還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如:
- 眼部併發症:可能導致角膜炎、虹膜炎、青光眼,嚴重時甚至影響視力
- Ramsay Hunt症候群:當病毒侵犯面部神經時,可能導致面部癱瘓、耳痛和聽力受損
- 皮膚細菌感染:水疱破裂後若護理不當,可能引發細菌感染
- 神經系統併發症:極少數情況下可能引發腦炎、腦膜炎或運動神經受損
值得注意的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癌症患者、器官移植接受者或愛滋病患者,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更高,可能出現瀰漫性帶狀疱疹或內臟器官受累等嚴重情況。
疫苗是預防皮蛇的最佳武器
面對帶狀疱疹的威脅,預防遠勝於治療,而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手段。香港衛生署和世界衛生組織均建議特定人群接種帶狀疱疹疫苗,特別是50歲以上成人及免疫功能正常但有風險因素的年輕人。帶狀疱疹疫苗的保護機制主要是通過增強對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的細胞免疫反應,抑制病毒再活化,從而降低帶狀疱疹的發生風險。
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數據,現行常用的帶狀疱疹疫苗在預防帶狀疱疹方面的效果相當顯著。重組帶狀疱疹疫苗的保護力可達90%以上,且保護效果隨時間推移下降較為緩慢。研究顯示,接種後四年內保護效力仍維持在85%以上,七年後仍有超過80%的保護力。對於預防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疫苗的效果更為突出,保護力可達近90%。
關於帶狀疱疹疫苗的保護期限,不同類型的疫苗有所差異。傳統減活疫苗的保護期限相對較短,約為5-8年;而新型重組疫苗則能提供更長久的保護,研究顯示其保護效果至少可維持10年以上。考慮到帶狀疱疹的發病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特別是60歲後風險急劇上升,在適當年齡接種疫苗並在必要時進行補種,對於長期預防至關重要。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推廣帶狀疱疹疫苗接種以來,本地帶狀疱疹的發病率已有明顯下降趨勢。在65歲以上長者中,接種疫苗組的帶狀疱疹發病率比未接種組低約70%,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發生率更是降低了近85%。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了蛇針生蛇疫苗在公共衛生預防工作中的重要價值。
除了預防帶狀疱疹的初次發生,研究還發現,對於曾經患過帶狀疱疹的人,接種疫苗仍能有效預防復發。香港皮膚科醫學會的指引指出,即使曾經「生蛇」,康復後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仍然有益,特別是對於高風險人群。建議在帶狀疱疹急性期完全康復後(通常建議等待至少6-12個月)考慮接種疫苗,以建立長期的免疫保護。
我該選擇哪種帶狀疱疹疫苗?
目前在香港市場上,主要有兩種類型的帶狀疱疹疫苗可供選擇:重組帶狀疱疹疫苗和減活帶狀疱疹疫苗。這兩種疫苗在作用機制、保護效果、接種程序和適用人群方面都有所不同,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重組帶狀疱疹疫苗是較新型的疫苗,採用基因重組技術製成,不含活病毒,免疫效果較強且持久。這種疫苗需要接種兩劑,間隔2-6個月,適用於50歲及以上成人。其最大的優勢是保護效力高,臨床試驗顯示對50歲以上人群預防帶狀疱疹的效力超過90%,對70歲以上人群仍保持近90%的高保護率。此外,對於預防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效果也非常顯著,保護力達85-90%。缺點是價格相對較高,且需要接種兩劑才能獲得完整保護。
減活帶狀疱疹疫苗是傳統的疫苗類型,含有減毒活病毒,只需接種單劑。適用於60歲及以上成人,對於50-59歲人群也有一定保護效果。這種疫苗的整體保護效力約為50-70%,隨年齡增長保護效果會有所下降。對於60-69歲人群,保護效力約為64%;對於70歲以上人群,保護效力降至約38%。不過,在預防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方面,其保護力仍可達60%以上。優點是接種方便,只需一劑,且價格相對較低。
| 疫苗類型 | 接種劑數 | 適用年齡 | 保護效力 | 保護期限 | 價格範圍(港幣) |
|---|---|---|---|---|---|
| 重組帶狀疱疹疫苗 | 2劑(間隔2-6個月) | 50歲及以上 | 90%以上 | 10年以上 | 每劑$1,800-$2,500 |
| 減活帶狀疱疹疫苗 | 1劑 | 60歲及以上 | 50-70% | 5-8年 | $1,200-$1,800 |
在選擇帶狀疱疹疫苗時,應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 年齡:50歲以上即可考慮接種,但不同疫苗的適用年齡有所不同
- 健康狀況:免疫功能低下者應避免接種減活疫苗
- 經濟考量:兩種疫苗價格差異明顯,需考慮個人經濟承受能力
- 保護需求:若屬高風險人群或特別擔心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優先考慮保護效力更高的疫苗
- 便利性:單劑疫苗接種更為方便,適合怕麻煩或行動不便者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對於大多數50歲以上成人,重組帶狀疱疹疫苗因其更高的保護效力而作為首選。但對於預算有限或偏好單劑接種的60歲以上長者,減活帶狀疱疹疫苗也是合理的選擇。無論選擇哪種疫苗,保護效果都遠勝於完全不接種。建議在做出決定前,咨詢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的意見,根據個人健康狀況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帶狀疱疹疫苗。
接種疫苗前後的注意事項
接種帶狀疱疹疫苗雖然是預防疾病的有效手段,但為了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接種前後有許多重要事項需要注意。在香港進行蛇針預約前,應先了解這些注意事項,做好充分準備。
接種疫苗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詳細評估自身健康狀況。應主動告知醫生以下信息:
- 過敏史:特別是對疫苗任何成分(如明膠、抗生素等)的過敏情況
- 當前健康狀況:是否有發燒、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發作
- 免疫功能狀態:是否患有影響免疫功能的疾病,如愛滋病、白血病、淋巴瘤等
- 用藥情況:是否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化學治療藥物、高劑量類固醇等
- 懷孕或哺乳狀況:孕婦或計劃懷孕的婦女應暫緩接種
- 疫苗接種史:近期是否接種過其他疫苗,特別是活疫苗
對於特定人群,接種帶狀疱疹疫苗需要特別謹慎:
- 免疫功能低下者:應避免接種減活帶狀疱疹疫苗,但可考慮接種重組疫苗
- 正在患病者:應等待急性疾病痊癒後再接種
- 有血小板減少症或出血性疾病者:需評估肌肉注射的風險
- 曾經對疫苗有嚴重過敏反應者:需進行詳細風險評估
接種疫苗後,可能出現一些常見的副作用,這些通常是輕微和暫時的:
- 接種部位反應:疼痛、紅腫、硬結、瘙癢等,約有80%接種者會出現,通常2-3天內自行緩解
- 全身性反應:頭痛、疲倦、肌肉痛、發熱等,發生率約10-20%,多為輕度
- 胃腸道症狀:噁心、腹瀉等,較為少見
為緩解接種後的不適,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 對於接種部位疼痛或紅腫,可在初期冷敷,24小時後改為溫敷
- 如有需要,可按照醫生建議服用止痛藥,如撲熱息痛
- 多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過度勞累
- 保持充足水分攝入
- 穿著寬鬆舒適的衣物,避免摩擦接種部位
接種後應在醫療機構停留觀察至少15-30分鐘,以防出現罕見的嚴重過敏反應。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 嚴重過敏反應跡象,如呼吸困難、面部或喉嚨腫脹、心跳加速、頭暈等
- 高燒超過39°C
- 接種部位紅腫疼痛加劇或持續超過3天
- 出現嚴重或不尋常的症狀
香港的醫療機構通常會提供疫苗接種記錄卡,請妥善保管並按時完成所有劑次的接種。如果是接種重組帶狀疱疹疫苗,務必在2-6個月內完成第二劑接種,以確保獲得充分保護。完成蛇針預約和接種後,仍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和充足睡眠,這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功能,增強疫苗保護效果。
即使得了皮蛇,也能有效治療!
如果不幸罹患帶狀疱疹,也不必過度恐慌,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出多種有效的治療方法。關鍵在於及早診斷和及時治療,這對於減輕症狀、縮短病程和預防後遺症至關重要。一般認為在皮疹出現72小時內開始治療效果最佳。
藥物治療是帶狀疱疹治療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 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泛昔洛韋和伐昔洛韋。這些藥物能抑制病毒複製,減輕症狀嚴重程度,縮短病程。通常需要連續服用7-10天,最好在症狀出現後72小時內開始服用。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可將急性期疼痛持續時間縮短約2天,並能降低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發生風險。
- 止痛藥物:根據疼痛程度可選用不同強度的止痛藥。輕度疼痛可使用撲熱息痛或非類固醇消炎藥;中重度疼痛可能需要使用弱鴉片類藥物,如曲馬多;嚴重疼痛則可能需要強效鴉片類藥物。對於神經痛特點明顯的患者,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專門治療神經痛的藥物,如加巴噴丁或普瑞巴林。
- 局部治療藥物:包括局部麻醉藥膏(如利多卡因貼片)、辣椒素乳膏和冷敷等,有助於緩解局部疼痛和不適。
對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這一最常見的併發症,治療方法更為多樣化:
- 藥物治療:首選加巴噴丁、普瑞巴林等專門治療神經痛的藥物,效果優於傳統止痛藥
- 局部治療:利多卡因貼片對於局部神經痛有較好效果,且全身副作用少
- 介入性治療:對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嚴重病例,可考慮神經阻滯、脈衝射頻治療甚至脊髓刺激器等介入性治療方法
- 輔助治療:三環類抗抑鬱藥如阿米替林,雖非主要止痛藥,但對於改善神經痛相關的睡眠障礙有幫助
物理治療和輔助療法在帶狀疱疹的康復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 經皮神經電刺激:通過微弱電流刺激神經,有助於緩解疼痛
- 冷敷治療:急性期可幫助減輕炎症和疼痛
- 壓力衣和保護性敷料:可減少衣物摩擦引起的不適,保護皮損部位
- 放鬆技巧和心理支持:有助於應對慢性疼痛帶來的精神壓力
香港醫管局轄下醫院和診所為帶狀疱疹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療服務,包括家庭醫學科、皮膚科和疼痛科等多專科協作治療。對於複雜病例,如眼部帶狀疱疹、瀰漫性帶狀疱疹或頑固性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轉介至專科診所或疼痛中心接受進一步治療。
除了正規醫療,患者自我管理也極為重要:
- 保持皮疹清潔乾燥,避免搔抓,預防細菌感染
- 穿著寬鬆柔軟的棉質衣物,減少摩擦
- 保持健康飲食,適量補充維生素B群,有助於神經修復
- 避免與未得過水痘或未接種水痘疫苗的孕婦、嬰兒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密切接觸,以防傳播病毒
- 遵從醫囑完成整個療程,不要自行停藥
值得強調的是,即使已經罹患帶狀疱疹,康復後仍然可以考慮接種帶狀疱疹疫苗。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在帶狀疱疹急性期完全康復後(通常建議等待6-12個月),可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以預防復發。特別是對於高風險人群,如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有多次復發史的患者,接種疫苗能提供重要的保護。
總而言之,帶狀疱疹雖然令人困擾,但通過及時的醫療干預和適當的自我管理,大多數患者都能順利康復,最大限度地降低後遺症的風險。預防勝於治療,對於符合條件的人群,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仍是遠離「皮蛇」困擾的最佳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