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量赤字:增肌減脂的基石
要實現增肌減脂的目標,熱量赤字是最基本的原則。所謂熱量赤字,指的是每日攝取的熱量低於消耗的熱量。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成年男性每日平均需要約2500大卡,女性則約2000大卡,但這會因活動量、年齡和體質而有所不同。要精確計算個人每日所需熱量(TDEE),可以透過以下公式:
- 基礎代謝率(BMR):Harris-Benedict公式計算,男性為66 + (13.7 × 體重kg) + (5 × 身高cm) - (6.8 × 年齡);女性為655 + (9.6 × 體重kg) + (1.8 × 身高cm) - (4.7 × 年齡)。
- 活動係數:根據日常活動量乘以1.2(久坐)至1.9(高度活躍)。
製造熱量赤字的方法主要有兩種:飲食控制和運動。飲食上,建議每日減少300-500大卡,避免過度節食導致肌肉流失。運動方面,結合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和重量訓練,能有效提升熱量消耗。香港健身協會的調查顯示,每週進行3-4次重量訓練的人,增肌效果比單純有氧運動者高出30%。
巨量營養素的比例
增肌減脂不僅要控制熱量,還需注重三大巨量營養素的比例: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蛋白質:增肌的燃料,如何攝取足夠
蛋白質是肌肉修復和生長的關鍵。根據國際運動營養學會(ISSN)建議,增肌期間每日應攝取1.6-2.2克蛋白質/公斤體重。優質蛋白質來源包括雞胸肉、魚類、豆類和乳製品。例如,100克雞胸肉約含31克蛋白質,而一杯希臘乳酪則有20克。
碳水化合物:能量來源,選擇與時間
碳水化合物是運動時的主要能量來源,但需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糙米、燕麥和地瓜。訓練前後是攝取碳水的最佳時機,能補充肝醣並促進恢復。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每日碳水攝取應佔總熱量的40-50%。
脂肪:荷爾蒙調節,健康脂肪的重要性
脂肪雖常被誤解,但其實對荷爾蒙調節和細胞功能至關重要。建議每日攝取總熱量的20-30%來自健康脂肪,如酪梨、堅果和橄欖油。避免反式脂肪和過量飽和脂肪,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食物選擇與烹調方式
選擇優質食物和健康的烹調方式,能讓增肌減脂事半功倍。
優質蛋白質來源
除了常見的雞胸肉和魚類,植物性蛋白質如豆腐、藜麥也是不錯的選擇。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數據顯示,100克豆腐約含8克蛋白質,且富含鈣質。
優質碳水化合物來源
全穀類和蔬菜不僅提供能量,還富含纖維。例如,一碗糙米約含45克碳水,而一碗白米則高達53克,但糙米的纖維量是白米的3倍。
健康脂肪來源
堅果和種子如亞麻籽、奇亞籽,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於降低發炎反應。每日攝取一小把(約30克)堅果即可滿足需求。
避免高油、高糖、高鹽食物
加工食品如香腸、蛋糕和速食,通常含有過量的糖、鹽和反式脂肪,不僅妨礙增肌減脂,還可能引發慢性病。
健康烹調方式
蒸、煮、烤、滷能最大程度保留營養,並減少額外油脂。例如,烤雞胸肉比油炸的熱量低40%。
進食時間與頻率
進食時間和頻率對增肌減脂也有顯著影響。
少吃多餐 vs. 間歇性斷食
傳統的「少吃多餐」主張每日5-6餐,以維持血糖穩定。但近年流行的間歇性斷食(如16:8法則)則強調集中進食時間,香港大學的研究指出,間歇性斷食能提升生長激素分泌,有利脂肪燃燒。
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
訓練前1-2小時應攝取易消化的碳水(如香蕉),訓練後30分鐘內補充蛋白質(如乳清蛋白)和碳水,以促進肌肉合成。
飲食紀錄與調整
紀錄飲食是確保計畫執行的關鍵。
使用App或手寫紀錄飲食
MyFitnessPal、FatSecret等App能自動計算熱量和營養素,適合忙碌的都市人。手寫紀錄則更靈活,適合喜歡傳統方式者。
根據數據調整飲食計畫
每週檢視一次紀錄,觀察體重和體脂變化。若進展停滯,可微調熱量或營養比例。例如,減脂期若遇到平台期,可減少100大卡或增加有氧運動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