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宮下垂出血的常見性
子宮下垂是許多女性可能面臨的健康問題,尤其是在經歷過多次自然分娩、更年期或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女性中更為常見。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30%的45歲以上女性曾出現不同程度的子宮下垂症狀,其中約15%會伴隨出血現象。子宮下垂出血通常是由於子宮位置下移,導致子宮頸或陰道壁受到摩擦或壓力,進而引起血管破裂。這種情況不僅會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引發感染或其他併發症。因此,了解如何應對子宮下垂出血,並採取適當的護理措施,對女性健康至關重要。
居家護理建議
觀察出血量與頻率
當出現子宮下垂出血時,首先應密切觀察出血的量和頻率。輕微的點狀出血可能不需要立即就醫,但若出血量較大(如每小時更換一次衛生棉),或持續超過三天,則應考慮尋求醫療協助。記錄出血的顏色(鮮紅、暗紅或褐色)也有助於醫師判斷出血的原因和嚴重程度。
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感染
由於子宮下垂可能導致子宮頸或陰道暴露在外,容易受到細菌感染。因此,保持個人衛生非常重要。建議使用溫和的清潔產品清洗外陰部,避免使用含有香精或刺激性成分的衛生棉。此外,穿著寬鬆、透氣的棉質內褲,並定期更換衛生棉或護墊,以減少感染的風險。
避免提重物和劇烈運動
提重物或進行劇烈運動可能會加重子宮下垂的症狀,甚至導致子宮脫落。因此,在出血期間應避免搬運重物、長時間站立或進行高強度的運動。適當的休息有助於減輕盆腔壓力,緩解出血症狀。
骨盆底肌運動(凱格爾運動)
凱格爾運動是強化骨盆底肌肉的有效方法,可以幫助改善子宮下垂的症狀。具體做法是收縮骨盆底肌肉(類似於憋尿的動作),每次收縮保持5-10秒,然後放鬆,重複10-15次,每天進行2-3組。長期堅持可以增強骨盆底肌肉的支撐力,預防子宮下垂進一步惡化。
飲食建議(高纖維、足夠水分)
飲食方面,建議攝取高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和足夠的水分,以預防便秘。便秘時用力排便會增加腹腔壓力,加重子宮下垂的症狀。此外,適量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也有助於組織修復和免疫力提升。
什麼情況下需要立即就醫?
大量出血或持續出血
如果出血量突然增加,或持續出血超過一周,應立即就醫。大量出血可能導致貧血,甚至休克,需及時處理。
伴隨劇烈疼痛
出血同時伴隨劇烈腹痛或盆腔疼痛,可能是子宮脫落或其他嚴重問題的徵兆,需盡快就醫。
發燒或感染跡象
若出現發燒、陰道分泌物有異味或顏色異常,可能是感染的表現,需接受抗生素治療。
影響排尿或排便
子宮下垂嚴重時可能壓迫膀胱或直腸,導致排尿困難、尿失禁或便秘。這些症狀需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
就醫時應告知醫師的資訊
出血的狀況(量、顏色、時間)
就醫時應詳細描述出血的狀況,包括出血量、顏色、持續時間以及是否有血塊。這些資訊有助於醫師判斷出血的原因和嚴重程度。
其他症狀
除了出血,還應告知醫師是否有其他症狀,如疼痛、發燒、排尿或排便困難等。
過去病史
提供過去的婦科病史,如是否曾患子宮肌瘤、盆腔炎或接受過盆腔手術,這些都可能影響醫師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用藥情況
告知醫師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尤其是抗凝血藥或荷爾蒙藥物,這些藥物可能影響出血情況。
醫師可能會進行的檢查
骨盆腔檢查
醫師會進行骨盆腔檢查,評估子宮下垂的程度以及是否有其他盆腔器官脫垂。
子宮頸抹片檢查
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排除子宮頸病變或癌症的可能性,尤其是對於長期出血的患者。
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檢查可以進一步觀察子宮和盆腔器官的結構,確認是否有子宮肌瘤、息肉或其他異常。
常見的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止血藥、抗生素)
對於輕微出血,醫師可能會開立止血藥或抗生素(如有感染跡象)。荷爾蒙藥物也可能用於調節月經周期,減少出血。
子宮托
子宮托是一種非手術治療方式,通過放置在陰道內支撐子宮,緩解下垂症狀。需定期由醫師調整或更換。
手術治療
對於嚴重的子宮下垂或子宮脫落,手術可能是必要的選擇。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子宮懸吊術或子宮切除術,具體方案需根據患者年齡、健康狀況和生育需求決定。
術後照護注意事項
傷口護理
術後應保持傷口清潔乾燥,避免感染。按照醫師指示更換敷料,並觀察是否有紅腫、滲液等感染跡象。
避免提重物
術後至少6-8週內避免提重物或劇烈運動,以免影響傷口癒合或導致子宮再次下垂。
定期回診
術後需定期回診,讓醫師評估恢復情況,並根據需要調整後續治療計劃。
預防再次發生子宮下垂的策略
持續骨盆底肌運動
即使症狀改善,也應持續進行凱格爾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預防子宮下垂復發。
維持健康生活習慣
保持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和避免長期便秘,有助於減少腹腔壓力,降低子宮下垂的風險。此外,控制體重和避免吸煙也能改善整體盆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