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CT掃描:全面了解與注意事項

心臟 ct scan,心臟超聲波檢查,血管造影電腦掃描

什麼是冠狀動脈CT掃描?

冠狀動脈CT掃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簡稱CCTA)是一種非侵入性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透過高速旋轉的X光射線管和多排偵測器,對心臟冠狀動脈進行高解析度的三維成像。其原理是透過靜脈注射含碘顯影劑後,利用心電圖同步技術捕捉心臟跳動中的相對靜止期(通常為舒張期),以毫米級精度重建血管結構。這種技術能清晰顯示血管壁的鈣化斑塊、軟斑塊以及血管狹窄程度,甚至可量化計算冠狀動脈鈣化分數(CAC Score)。

與傳統心導管檢查相比,兩者存在根本性差異:

  • 侵入性差異:心導管需經由動脈穿刺(通常為手腕或腹股溝)插入導管至冠狀動脈開口,而CT掃描僅需靜脈注射
  • 風險程度:心導管檢查有0.1-0.5%的血管損傷或血栓風險,CT掃描僅涉及輻射暴露與顯影劑過敏可能
  • 診斷側重:心導管可直接測量血流儲備分數(FFR),CT則更擅長早期斑塊形態學分析

根據香港放射科醫學院2022年指引,現代256排以上CT設備的輻射劑量已降至1-3mSv,相當於每人年均自然背景輻射的一半,使得心臟 ct scan在篩查應用中更具安全性優勢。

為什麼需要進行冠狀動脈CT掃描?

冠狀動脈CT掃描主要針對冠心病的中等風險族群提供精準風險分層。根據香港衛生署2023年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以下族群應考慮接受檢查:

  • 具有多重風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史、早發性冠心病家族史)的無症狀成年人
  • 非典型胸痛患者(特別是運動後胸骨後壓迫感)
  • 心電圖或心臟超聲波檢查結果異常但無法確診者
  • 冠心病患者接受支架置入術後或搭橋手術後的隨訪評估

臨床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對於急性胸痛急診分流,CT掃描陰性預測值可達99%,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住院觀察;其次在斑塊分析方面,可識別易損斑塊特徵(低密度脂質核心、點狀鈣化、正性重構現象);此外還能同步評估肺動脈、主動脈及心臟結構異常。值得注意的是,血管造影電腦掃描並非適用所有人,對於心率過快(>75次/分)、心律不整或嚴重鈣化患者,影像品質可能受限。

檢查前的準備

充分的術前準備是確保檢查成功與安全的关键。患者應在預約時詳細告知以下資訊:

  • 完整病史:特別是氣喘、甲狀腺功能亢進、腎功能異常情況
  • 藥物使用:二甲雙胍類降血糖藥需停用48小時,抗凝血劑需評估出血風險
  • 過敏史:海鮮過敏並非碘顯影劑的絕對禁忌,但需預先使用類固醇預防

飲食控制方面,檢查前4小時應完全禁食(包括咀嚼口香糖),但可適量飲用清水。對於焦慮或心率控制不佳者,醫護人員可能預先給予β受體阻斷劑(如倍他樂克)將心率降至60次/分鐘以下。特殊情況處理原則如下表所示:

狀況類型 處理方案 替代方案
腎功能不全(eGFR<45) 暫停檢查或術後血液透析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顯影劑過敏史 預先服用prednisone 30mg 二氧化碳血管造影
懷孕婦女 延期檢查或屏蔽腹部 心臟超聲波檢查

檢查流程詳解

標準檢查流程包含三個階段:準備期、掃描期與恢復期。在準備階段,技術員會建立靜脈輸液通道(通常選擇肘前靜脈),貼敷心電圖導聯監測心率變化,並進行呼吸屏氣訓練(通常要求15-25秒的屏氣能力)。掃描階段首先進行冠狀動脈鈣化評分掃描,隨後以高壓注射器注入50-80ml非離子型顯影劑(流速4-6ml/s),並以bolus tracking技術監測對比劑到達主動脈根部的時機。

實際掃描時間僅需5-8秒,期間患者會經歷以下感受:

  • 注射顯影劑時的口腔金屬味(發生率約80%)
  • 全身瀰漫性熱感(尤其會陰部明顯,屬正常血管擴張反應)
  • 短暫心跳加速(因顯影劑高滲透壓所致)

現代CT設備配備有前瞻性心電門控技術,可根據心動周期自動觸發掃描,將輻射劑量較傳統螺旋掃描降低70%。對於無法配合屏氣或心律不整者,可採用寬探測器覆蓋(16cm)進行單心跳掃描,這項技術在香港養和醫院心臟中心的應用成功率達98.7%。

檢查後的護理

掃描結束後需在觀察區休息20-30分鐘,監測血壓及心率變化。護理重點包括:

  • 穿刺點加壓止血15分鐘,2小時內避免提重物
  • 24小時內飲用2000-3000ml水分加速顯影劑經腎臟排泄
  • 糖尿病患者需確認腎功能恢復後再重啟二甲雙胍

不良反應監測應持續至術後72小時,遲發性反應包括:

  • 對比劑腎病(發生率0.5-2%):表現為肌酐升高、尿量減少
  • 遲發性過敏反應(發生率0.1%):皮膚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
  • 極罕見的甲狀腺毒症(碘誘導性)

根據香港醫管局2023年數據,全年執行的12,358例心臟 ct scan中,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僅0.08%,遠低於傳統血管造影的1.2%。報告通常於3-5個工作日由心臟專科醫師與放射科醫師共同解讀,結合臨床資料進行綜合風險評估,並制定後續治療方案(如藥物調整、運動建議或進一步介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