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屎堵塞對聽力的影響
耳屎,醫學上稱為「耵聹」,是耳道自然分泌的物質,主要功能是保護耳道免受灰塵、細菌和其他外來物的侵害。正常情況下,耳屎會隨著咀嚼、說話等顎部運動逐漸排出耳道。然而,當耳屎過多或排出機制受阻時,可能導致耳屎堵塞,進而影響聽力。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5%的成年人因耳屎堵塞而出現聽力下降的問題。
導致耳屎堵塞的常見因素包括:
- 使用棉花棒或其他工具不當清潔耳道,反而將耳屎推入更深處
- 耳道結構異常,如過於狹窄或彎曲
- 耳屎分泌過多,常見於濕性耳屎體質者
- 長期佩戴耳機或助聽器,阻礙耳屎自然排出
如何判斷耳屎是否影響聽力?
若懷疑耳屎堵塞影響聽力,可先進行簡易的自我評估:
- 輕拉耳廓,觀察是否改善聽力(此動作可能暫時拉直耳道)
- 比較雙耳聽力,單側聽力下降較可能是耳屎堵塞
- 注意是否伴隨耳脹、耳鳴或輕微疼痛感
使用小手電筒檢查耳道時,若看到明顯的黃褐色或黑色塊狀物堵塞耳道,很可能就是耳屎堆積。但需注意,聽力下降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如中耳炎、噪音傷害或老年性聽損,若自我檢查後仍不確定,應尋求專業診斷。
安全清除耳屎的步驟與注意事項
對於輕度耳屎堵塞,可嘗試居家處理:
| 方法 | 使用方式 | 注意事項 |
|---|---|---|
| 耳滴劑 | 每日2-3次,每次3-5滴,連續3天 | 避免使用過期產品 |
| 橄欖油 | 溫熱後滴入1-2滴,每日1次 | 確保溫度接近體溫 |
清除時切記:
- 絕對不要使用尖銳物品挖耳
- 沖洗耳道時水溫應接近體溫,水壓不宜過大
- 若出現劇痛、眩暈或流血,應立即停止並就醫
耳鼻喉科醫師的診斷與清除方法
當居家處理無效或症狀嚴重時,應尋求專業協助。耳鼻喉科醫師會先進行耳鏡檢查,確認堵塞程度和耳膜狀況。常見的專業清除方法包括:
- 吸引法:使用小型吸頭直接吸出耳屎
- 沖洗法:用溫水沖洗耳道(不適用於耳膜穿孔者)
- 器械移除:在顯微鏡輔助下用專業工具取出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資料,專業清除的成功率超過95%,但仍有少數可能出現耳道輕微刮傷或暫時性眩暈等併發症。
聽力恢復後的長期護理與預防
清除耳屎後聽力通常會立即改善,但後續護理至關重要:
- 定期檢查:每3-6個月請醫師檢查耳道狀況
- 正確清潔:僅清潔外耳,避免深入耳道
- 控制耳屎分泌:濕性耳屎者可考慮定期使用軟化劑
保持良好習慣能有效預防再次堵塞,如減少耳機使用時間、游泳時使用耳塞等。若發現聽力再次下降,應及早就醫而非自行處理。
重視耳部健康,維護聽力品質
耳屎堵塞雖是常見問題,但處理不當可能造成永久性傷害。了解正確的處理方式,在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才能確保聽力健康。記住,良好的聽力是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礎,值得我們用心維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