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醫觀點:大暑的氣候特點與養生原則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通常出現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此時正值夏季最炎熱的時期,氣溫高、濕度大,形成「暑熱夾濕」的氣候特點。根據香港天文台的數據,近年來香港大暑期間的平均氣溫高達32°C,相對濕度更超過80%,這種高溫高濕的環境對人體健康影響極大。
從中醫角度來看,大暑時節的氣候特點主要表現為「暑熱」和「濕邪」兩大外邪。暑熱屬陽邪,易傷津耗氣;濕邪屬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脾胃。這兩種邪氣常常相互夾雜,導致人體出現疲倦乏力、食慾不振、頭暈目眩、胸悶腹脹等不適症狀。特別是脾胃功能較弱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影響。
針對大暑時節的特殊氣候,中醫提出三大養生原則:
- 清熱祛濕: 通過飲食調理,清除體內積熱,化解濕氣。
- 健脾益氣: 增強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 養心安神: 調節情緒,避免心火過旺,保持心神安定。
這些養生原則不僅能幫助我們安然度過炎熱的大暑時節,更能為秋冬健康打下良好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地區由於城市熱島效應明顯,大暑期間的養生更應注重室內外溫差調節,避免過度依賴冷氣導致「空調病」。 腸易激綜合症
二、中醫推薦的養生食材
在大暑時節,選擇合適的食材進行食療養生至關重要。中醫根據「藥食同源」理論,推薦以下五種具有清熱解暑功效的食材:
1. 綠豆: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綠豆性寒味甘,歸心、胃經,具有卓越的清熱解毒功效。現代研究發現,綠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其皮中含有的多酚類物質具有抗氧化作用。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的調查顯示,超過70%的香港中醫師會在大暑時節推薦患者食用綠豆製品。綠豆特別適合用於治療暑熱煩渴、瘡毒腫痛等症狀,但脾胃虛寒者應適量食用。
2. 薏米:健脾祛濕,利水消腫
薏米又稱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歸脾、胃、肺經。它不僅是優質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更含有薏苡酯、薏苡素等活性成分。香港濕熱的氣候特別容易導致體內濕氣積聚,而薏米正是祛濕佳品。研究發現,薏米水提取物能顯著抑制炎症反應,改善水腫症狀。建議將薏米與紅豆搭配煮粥,增強祛濕效果。
3. 冬瓜:清熱利水,消腫解毒
冬瓜是夏季最理想的蔬菜之一,其含水量高達96%,熱量極低。中醫認為冬瓜性微寒味甘淡,歸肺、大腸、膀胱經,具有顯著的利尿作用。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表明,冬瓜皮中含有的葫蘆巴鹼能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冬瓜特別適合與老鴨、排骨等食材一起煲湯,既能清熱解暑,又能補充營養。
4. 蓮子:健脾益腎,養心安神
蓮子性平味甘澀,歸心、脾、腎經,是傳統的滋補佳品。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鈣、磷、鐵等礦物質。蓮子中的生物鹼具有鎮靜作用,能改善夏季常見的失眠、煩躁等症狀。香港中醫藥學會建議,將蓮子與百合、銀耳等食材搭配,可增強安神效果,特別適合工作壓力大的都市人群。
5. 百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百合性微寒味甘,歸心、肺經,具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雙重功效。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百合中的秋水仙鹼等多種生物鹼具有鎮靜、抗過敏作用。香港夏季空調使用頻繁,容易導致「空調咳」,此時食用百合粥能有效緩解症狀。百合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夏季常見的消化不良問題。 通經絡
三、中醫推薦的大暑食譜
根據上述養生食材,我們精心設計了四款適合大暑時節的養生食譜,這些食譜不僅美味可口,更符合中醫養生原理:
1. 綠豆粥:清熱解毒,消暑止渴
這款經典的消暑粥品製作簡單,效果顯著。將100克綠豆提前浸泡4小時,與50克粳米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慢熬1小時,至綠豆開花、粥體濃稠即可。根據個人口味,可適量加入冰糖調味。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建議,綠豆粥最好現煮現吃,不宜存放過久,以免營養流失。
| 食材 | 用量 | 功效 |
|---|---|---|
| 綠豆 | 100克 | 清熱解毒 |
| 粳米 | 50克 | 健脾和胃 |
2. 薏米紅豆粥:健脾祛濕,利水消腫
這款粥品特別適合香港潮濕的夏季氣候。將80克薏米和50克紅豆分別浸泡6小時,然後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沸後轉小火熬煮1.5小時,至豆類完全軟爛。可根據需要加入少量陳皮增強健脾效果。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指出,這款粥品能有效改善夏季常見的下肢水腫、疲倦乏力等症狀。
3. 蓮子百合粥:健脾益腎,養心安神
這是一款滋補安神的理想粥品。將30克蓮子、20克百合提前浸泡2小時,與50克粳米一同煮粥。煮沸後轉小火熬煮40分鐘,最後加入適量冰糖調味。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的研究表明,這款粥品能顯著改善睡眠質量,特別適合工作壓力大、睡眠不佳的都市人群。
4. 冬瓜老鴨湯:清熱利水,滋陰養胃
這款湯品將冬瓜的清熱利水與老鴨的滋陰養胃完美結合。準備500克冬瓜(連皮)、半隻老鴨(約800克)、3片生薑。老鴨焯水後與生薑一同放入砂鍋,加入適量清水煮沸,撇去浮沫後轉小火煲1小時,再加入冬瓜塊煲30分鐘即可。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這款湯品富含優質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能有效補充夏季流失的營養。
四、中醫建議的生活方式
除了飲食調理外,中醫還強調在大暑時節調整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夏季陽氣旺盛,人體代謝加快,更需要充足睡眠來恢復體力。中醫建議晚上11點前入睡,早上6-7點起床,順應自然規律。香港睡眠醫學會的調查顯示,夏季睡眠不足會顯著降低免疫力,增加中暑風險。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大暑時節運動應遵循「緩、輕、短」原則,選擇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段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柔和運動。香港衛生署建議,夏季運動時間控制在30-45分鐘為宜,運動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波動: 中醫認為「暑易傷心」,夏季尤其要注重情緒管理。可以通過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緩解壓力。香港心理衛生會的數據顯示,夏季情緒障礙就診率比平時高出20%,保持良好的心態至關重要。
注意飲食衛生,預防腸胃疾病: 夏季是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的統計顯示,大暑期間食物中毒案例比平時增加30%。中醫建議食物要徹底煮熟,生熟分開存放,避免食用隔夜飯菜,確保飲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