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躁鬱症與妄想對家庭的影響
躁鬱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會經歷情緒極端波動,從狂躁到抑鬱,這種情緒變化不僅影響患者本人,也對家庭成員造成巨大壓力。當躁鬱症伴隨妄想症狀時,情況更加複雜。妄想是指患者堅信一些與現實不符的信念,例如誇大妄想(認為自己擁有超能力)、迫害妄想(認為有人要害自己)或關係妄想(認為周圍人的言行都與自己有關)。這些妄想可能導致患者行為異常,甚至出現「躁鬱症發瘋」的狀況,讓家人感到無助與恐懼。
本文的目的是提供實用指南與溝通技巧,幫助家庭成員更好地理解躁鬱症與妄想,並學會如何與患者有效溝通。我們將從躁鬱症的基本知識開始,逐步深入探討妄想的種類與特徵,並提供具體的溝通策略與應對方法。
二、了解躁鬱症與妄想
躁鬱症的基本知識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是一種以情緒極端波動為特徵的精神疾病,分為躁期與鬱期。在躁期,患者可能表現出過度興奮、睡眠需求減少、話量增多、思緒飛躍等症狀;而在鬱期,則可能出現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疲勞感、自殺念頭等。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約有1-2%的香港人口患有躁鬱症,其中約30%的患者會伴隨妄想症狀。
躁鬱症的成因複雜,涉及遺傳與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顯示,若家族中有躁鬱症病史,患病風險會顯著提高。此外,壓力、創傷事件或藥物濫用也可能觸發病症。
妄想的種類與特徵
妄想是躁鬱症患者常見的症狀之一,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 誇大妄想:患者可能認為自己擁有特殊能力或地位,例如堅信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天才。
- 迫害妄想:患者可能覺得有人正在監視或迫害自己,甚至懷疑家人參與其中。
- 關係妄想:患者會將周圍人的言行解讀為與自己有關,例如認為電視節目在傳遞某種訊息給自己。
區分妄想與現實是家屬面臨的一大挑戰。妄想通常具有固定性,即使面對明確的證據,患者仍堅信不疑。這時,家屬需要避免直接否定,而是嘗試理解患者的感受,並逐步引導他們回到現實。
三、溝通技巧
保持冷靜與耐心
與躁鬱症患者溝通時,保持冷靜與耐心至關重要。當患者處於妄想狀態時,他們的情緒可能非常激動,甚至表現出攻擊性。這時,家屬應避免與患者爭辯,因為直接反駁可能加劇他們的焦慮與憤怒。相反,試著以平和的方式表達理解,例如說:「我明白你現在很擔心,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
給予支持與鼓勵也是關鍵。患者可能因妄想而感到孤立無助,家屬的正面反饋能幫助他們穩定情緒。例如,可以說:「你很勇敢,願意分享這些感受,我會一直陪著你。」
傾聽與同理
傾聽是溝通的核心。當患者表達妄想內容時,家屬應專注聆聽,並嘗試認可他們的情緒,而非直接否定其想法。例如,若患者說:「鄰居在監視我。」家屬可以回應:「聽起來你感到很不安,這種感覺一定很難受。」 躁鬱症 妄想
避免使用「你想太多了」或「這根本不可能」等否定性語言,這可能讓患者感到不被理解,甚至進一步封閉自己。取而代之的是,用開放式問題引導他們思考,例如:「你能告訴我更多關於這件事的細節嗎?」
溫和地引導
當患者稍微平靜後,可以嘗試用事實與證據溫和地挑戰其妄想。例如,若患者堅信手機被監控,可以一起檢查手機設置,並解釋相關技術原理。重要的是,不要強迫患者接受現實,而是提供另一種可能性,讓他們自行思考。
若妄想症狀嚴重影響生活,應盡快尋求專業協助。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能提供更專業的評估與治療方案,例如藥物治療或認知行為療法。
四、應對策略
確保安全
當患者處於躁期或妄想狀態時,可能出現危險行為。家屬應提前做好安全措施,例如移除家中的危險物品(刀具、藥物等),並避免討論可能刺激患者的話題。若患者出現自傷或傷人傾向,應立即聯繫專業機構或報警求助。
尋求專業協助
鼓勵患者就醫是治療的關鍵一步。家屬可以委婉地表達關心,例如:「我注意到你最近壓力很大,或許我們可以找醫生聊聊,看看有沒有方法讓你感覺好一點。」此外,參與家庭治療也能幫助家屬學習更多應對技巧,並改善家庭互動模式。
照顧自己
照顧躁鬱症患者是一項長期挑戰,家屬也需關注自身身心健康。定期運動、充足睡眠與健康飲食有助於維持體力與情緒穩定。此外,加入支持團體能讓家屬分享經驗並獲得情感支持,例如香港的「心晴行動」等組織提供相關資源。
五、常見誤解與迷思
關於躁鬱症與妄想,社會上存在許多誤解。以下是一些常見迷思:
- 妄想都是假的?:對患者而言,妄想是真實的體驗,直接否定只會加劇他們的痛苦。
- 躁鬱症無法治療?:事實上,透過藥物與心理治療,多數患者能有效控制症狀。
- 患者是故意的?:躁鬱症是疾病,患者的行為並非出於自願,而是症狀表現。
了解這些迷思有助於家屬更理性地看待患者的行為,並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六、家人支持的重要性
家人的支持是躁鬱症患者康復的重要支柱。透過持續學習與成長,家屬能更好地理解疾病,並掌握有效的溝通與應對技巧。若您懷疑自己或親友可能有憂鬱症傾向,可以透過「怎麼測試自己有沒有憂鬱症」的專業量表進行初步評估,並尋求進一步協助。
總之,面對躁鬱症與妄想,耐心、理解與專業協助是關鍵。只要家屬與患者共同努力,就能逐步改善生活品質,重建健康的家庭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