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關於妄想被迫害症的常見迷思
妄想被迫害症(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常常感到自己受到他人的迫害或威脅,即使沒有實際證據支持這種想法。這種病症在社會上存在許多誤解,以下將逐一破解這些迷思。
1. 迷思一:妄想被迫害症患者都是危險人物?
許多人認為妄想被迫害症患者具有攻擊性或危險性,但事實上,大多數患者並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根據香港精神健康基金會的數據,只有極少數的患者會因病情嚴重而出現暴力行為。患者的恐懼感通常是內向的,他們更傾向於逃避社交場合,而非主動攻擊他人。
2. 迷思二:妄想被迫害症無法治癒?
雖然妄想被迫害症是一種慢性疾病,但並非無法治癒。通過適當的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許多患者的症狀可以得到顯著改善。香港衛生署的統計顯示,約60%的患者在接受長期治療後,生活品質有明顯提升。
3. 迷思三:妄想被迫害症是人格缺陷?
妄想被迫害症並非人格缺陷,而是一種與大腦功能異常相關的精神疾病。研究顯示,患者的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和血清素)可能出現失衡,導致其認知功能受損。將這種病症歸咎於人格缺陷,只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
4. 迷思四:妄想被迫害症是裝病?
有些人誤以為患者是為了逃避責任或獲取同情而裝病,但這種想法完全錯誤。妄想被迫害症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疾病,患者的症狀並非故意偽裝。根據國際疾病分類(ICD-10),妄想被害症已被明確列為精神疾病的一種。
二、 科學解讀妄想被迫害症
妄想被迫害症的成因複雜,涉及多種科學領域。以下從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深入探討這一病症。
1. 神經科學角度: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衡
研究發現,妄想被迫害症患者的大腦中,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可能被打破。多巴胺過度活躍會導致患者對外界刺激過度敏感,而血清素不足則可能影響情緒調節。這些生化異常是患者產生妄想症狀的重要基礎。
2. 認知心理學角度:認知偏差、歸因錯誤
從認知心理學來看,患者往往存在嚴重的認知偏差和歸因錯誤。他們傾向於將中性或善意的行為解讀為惡意,並將負面事件歸因於他人的迫害。這種扭曲的思維模式加劇了患者的妄想症狀。
3. 社會心理學角度:社會孤立、歧視
社會孤立和歧視也是導致妄想被迫害症的重要因素。香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長期遭受社會排斥的患者,其症狀惡化的風險顯著提高。社會支持系統的缺乏,會進一步加劇患者的孤立感和不信任感。
三、 妄想被迫害症的治療新進展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妄想被迫害症的治療方法也取得了顯著進展。以下介紹幾種最新的治療方式。
1. 藥物研發:新型抗精神病藥物
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如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在治療妄想被迫害症方面表現出良好的效果。這些藥物能夠調節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妄想症狀的發生。香港醫管局的數據顯示,約70%的患者在使用這些藥物後,症狀有明顯改善。
2. 心理治療:虛擬實境治療、元認知訓練
心理治療方面,虛擬實境(VR)技術和元認知訓練(MCT)成為新的研究方向。VR技術可以模擬社交場景,幫助患者逐步適應人際互動;而MCT則旨在糾正患者的認知偏差,提升其現實檢驗能力。
3. 腦部刺激療法:經顱磁刺激(TMS)
經顱磁刺激(TMS)是一種非侵入性的腦部刺激療法,通過磁場刺激大腦特定區域,改善神經功能。初步研究顯示,TMS對減輕妄想症狀具有一定效果,尤其適用於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
四、 破除污名化:提高社會大眾對妄想被迫害症的認識與理解
妄想被迫害症患者常常遭受社會污名化,這對他們的康復極為不利。提高公眾對這一疾病的認識,是破除污名化的關鍵。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近年來積極推動相關教育活動,通過媒體宣傳和社區講座,幫助大眾了解妄想被害症的真實情況。
五、 促進社會融合:為妄想被迫害症患者創造友善的環境
為患者創造一個友善的社會環境,是促進其康復的重要環節。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應合作提供以下支持:
- 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為患者提供一站式支援。
- 推動企業接納患者就業,減少職場歧視。
- 加強社區教育,鼓勵鄰里關懷患者,減少孤立感。
總之,妄想被迫害症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對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通過科學治療和社會共同努力,我們可以幫助患者重拾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