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壞膽固醇如何影響心血管健康?
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因子之一。當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指數過高時,多餘的膽固醇會逐漸沉積在動脈血管壁上,形成所謂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些斑塊會使血管壁變厚、變硬,進而導致血管狹窄,影響血液流通。
動脈硬化的過程通常分為幾個階段:首先,壞膽固醇穿透血管內皮細胞,進入血管壁內層。接著,這些膽固醇會被氧化,引發炎症反應,吸引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前來吞噬。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充滿膽固醇的巨噬細胞會形成泡沫細胞,並逐漸累積成斑塊。斑塊的增長會進一步擠壓血管腔,限制血液流動,最終可能導致完全阻塞。
當冠狀動脈(供應心臟血液的血管)因斑塊堆積而狹窄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心絞痛(胸痛)。如果斑塊突然破裂,形成血栓,則可能完全阻塞血管,引發心肌梗塞。同樣地,如果腦部血管被阻塞或破裂,則可能導致中風。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心血管疾病是香港第二大死因,每年約有6,000人死於相關疾病,其中壞膽固醇指數過高是重要風險因素之一。
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涉及多種因素,包括不可改變的先天因素和可改變的後天因素。不可改變的因素包括年齡(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風險增加)、性別(男性風險較高)、家族史(直系親屬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可改變的因素則包括吸菸、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缺乏運動等。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建議使用「Framingham風險評分」或「ASCVD風險計算器」來評估個人10年內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這些工具會綜合考慮年齡、性別、血壓、膽固醇水平、吸菸狀況等因素,計算出風險百分比。例如:
- 低風險:
- 中風險:5%-20%
- 高風險:>20%
此外,香港大學的研究顯示,約30%的香港成年人有壞膽固醇指數偏高的問題,但其中許多人並不自知。因此,定期檢測血脂(包括總膽固醇、LDL-C、HDL-C、三酸甘油脂)對於早期發現風險至關重要。 飯後2小時血糖正常值mmol
壞膽固醇控制目標值
壞膽固醇的控制目標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個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等級而定。香港心臟基金會提出的建議如下:
| 風險等級 | LDL-C目標值 |
|---|---|
| 低風險 | |
| 中風險 | |
| 高風險(如糖尿病患者) | |
| 極高風險(已有心血管疾病) |
與醫生討論個人化的治療目標時,應準備好以下資訊:最近的血液檢查結果、家族病史、個人健康狀況(如是否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生活習慣(如飲食、運動、吸菸狀況)。醫生可能會建議先通過生活方式改變來降低壞膽固醇指數,若3-6個月後效果不佳,則考慮藥物治療。
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生活方式
調整生活方式是控制壞膽固醇指數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石。以下是具體建議: 三酸甘油脂正常值
- 健康飲食:採用「地中海飲食」模式,多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堅果、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限制飽和脂肪(如動物油脂、全脂乳製品)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加工零食)的攝入;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如橄欖油、芥花籽油)。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單車),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運動有助於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即「好膽固醇」),同時降低壞膽固醇指數。
- 戒菸限酒:吸菸會損傷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硬化;過量飲酒則可能升高三酸甘油脂。香港衛生署建議男性每日飲酒不超過2標準杯,女性不超過1標準杯。
- 控制體重: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與壞膽固醇指數升高密切相關。目標是將體重指數(BMI)控制在18.5-22.9之間,腰圍男性
- 管理壓力:長期壓力可能導致血壓升高、飲食過量。可嘗試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鬆技巧。
此外,香港衛生署建議40歲以上成年人每1-2年進行一次全面健康檢查,包括測量血壓、血糖、血脂(特別是壞膽固醇指數)等指標。早期發現問題可以大幅提高治療效果。
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方式
當生活方式改變不足以控制壞膽固醇指數時,醫生可能會建議藥物治療。最常用的藥物是他汀類(Statins),如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他汀類藥物能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降低LDL-C達30%-50%。其他藥物還包括:
- 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如依折麥布)
- PCSK9抑制劑(用於極高風險患者)
- 纖維酸衍生物(主要降低三酸甘油脂)
對於已發生嚴重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 心導管手術:通過血管插入導管,用氣球擴張狹窄的動脈,並放置支架保持血管通暢。
-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取患者其他部位的血管,繞過阻塞的冠狀動脈,重建血流。
手術後的復健治療同樣重要,包括漸進式運動訓練、營養指導、心理支持等。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參與心臟復健計劃的患者,其5年存活率比未參與者高出20%-30%。
總之,控制壞膽固醇指數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關鍵。通過了解個人風險、設定適當目標、調整生活方式並在必要時接受治療,可以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提高生活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