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後會陰疼痛的原因
產後疼痛是許多媽咪在分娩後常見的問題,尤其是自然產的媽媽。會陰位於陰道與肛門之間,在分娩過程中容易因胎兒通過而受到拉扯或撕裂。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70%的自然產婦女會經歷不同程度的會陰撕裂傷,其中約30%需要進行會陰切開術(episiotomy)。
會陰疼痛的主要原因包括:
- 產道撕裂傷的程度與疼痛關係:會陰撕裂傷可分為四度,一度僅涉及皮膚表層,疼痛較輕;二度則延伸到肌肉層,疼痛感較明顯;三度和四度則可能傷及肛門括約肌甚至直腸,疼痛劇烈且恢復時間較長。
- 會陰切開術的影響:醫生有時會為了避免產道不規則撕裂而進行會陰切開術,但術後的縫合傷口也可能導致會陰傷口凸起或會陰傷口刺痛,尤其是在活動或坐姿時。
- 產後水腫與炎症:分娩後會陰部位可能因長時間壓迫或血液循環不良而出現水腫,加上傷口修復過程中的炎症反應,會加劇疼痛感。
了解這些原因後,媽咪們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減輕不適並加速恢復。
產後會陰疼痛的症狀
產後會陰疼痛的症狀因人而異,但常見的表現包括:
- 縫合處的疼痛、腫脹、瘀青:尤其是會陰切開術或撕裂傷較嚴重的媽咪,傷口周圍可能出現明顯的腫脹和瘀血,觸碰時會有會陰傷口刺痛感。
- 排尿或排便時的疼痛:由於會陰靠近尿道和肛門,排尿或排便時可能因肌肉收縮而拉扯傷口,加劇疼痛。
- 行動不便:坐姿或行走時可能因壓迫到會陰部位而感到不適,甚至影響日常活動。
若發現或持續性疼痛,應密切觀察是否有感染跡象,並及時就醫。
產後會陰疼痛的護理方法
產後會陰護理是加速恢復的關鍵,以下是一些實用的護理技巧:
- 冰敷:產後24-48小時內可使用冰敷袋(包裹毛巾)敷在會陰部位,每次10-15分鐘,每天2-3次,能有效減輕腫脹和疼痛。
- 溫水坐浴:48小時後可改用溫水坐浴(約35-37°C),加入少量鹽或醫生建議的消毒液,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鐘,能促進血液循環並加速傷口癒合。
- 使用沖洗瓶:每次如廁後用溫水沖洗會陰部位,避免用衛生紙擦拭,以減少刺激和感染風險。
- 勤換衛生棉:產後惡露期間應每2-3小時更換一次衛生棉,保持會陰乾燥,避免細菌滋生。
- 避免久坐久站: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會增加會陰壓力,建議使用環形坐墊或側臥休息。
這些方法能有效緩解,並促進傷口恢復。
產後會陰疼痛的復健運動
適當的復健運動能幫助強化骨盆底肌肉,減輕會陰疼痛並預防長期問題:
- 凱格爾運動:產後一週後可開始進行,方法是收縮骨盆底肌肉(如憋尿動作),每次收縮5秒,放鬆5秒,重複10-15次,每天2-3組。這能改善血液循環並增強肌肉力量。
- 橋式運動:平躺屈膝,腳掌貼地,緩慢抬起臀部至與身體呈一直線,保持5秒後放下,重複10次。這能強化核心肌群並支持骨盆穩定。
- 避免提重物或劇烈運動:產後6週內應避免提重物(超過嬰兒體重)或進行高強度運動,以免增加會陰壓力或導致縫合線裂開。
運動時若感到會陰傷口凸起或不適,應立即停止並諮詢醫生。
產後會陰疼痛的飲食建議
飲食對會陰傷口的恢復也有重要影響:
- 高纖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如燕麥、糙米)及豆類,預防便秘並減少排便時的壓力。香港衛生署建議產後婦女每日攝取25-30克膳食纖維。
- 攝取足夠的水分:每天飲用至少8杯水(約2公升),保持排便順暢。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酒精等,可能加重炎症反應或刺激傷口。
以下為推薦的產後飲食搭配:
| 餐次 | 建議食物 |
|---|---|
| 早餐 | 燕麥粥、水煮蛋、香蕉 |
| 午餐 | 糙米飯、蒸魚、清炒菠菜 |
| 晚餐 | 雞肉湯麵、蒸南瓜 |
| 點心 | 優格、蘋果 |
何時需要就醫?
多數會陰疼痛會在產後2-3週內逐漸緩解,但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 疼痛劇烈且持續不退:超過兩週未改善或疼痛加劇。
- 出現感染跡象:如發燒(體溫超過38°C)、傷口化膿、紅腫熱痛或異味。
- 縫合線裂開:若發現傷口裂開或會陰傷口凸起明顯,可能是癒合不良。
香港醫管局建議,產後6週應回診檢查會陰傷口恢復情況,確保無併發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