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積水多久會好?持續時間、症狀與治療全攻略

中耳積水原因

什麼是中耳積水?

中耳積水(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簡稱OME)是指中耳腔內積聚液體,但沒有急性感染的症狀。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耳咽管(連接中耳與鼻咽的管道)功能障礙時,導致液體無法正常排出。中耳積水的原因多樣,常見的包括感冒、過敏反應或耳咽管結構異常。感冒時,鼻咽部的炎症可能擴散至耳咽管,使其腫脹並阻塞;過敏則可能引發類似反應,導致液體滯留。此外,兒童的耳咽管較短且水平,更容易出現功能障礙,因此中耳積水在兒童中更為常見。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約有80%的兒童在6歲前至少經歷過一次中耳積水,其中多數與上呼吸道感染有關。成人雖然較少見,但若長期暴露於過敏原或吸菸環境,也可能引發此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中耳積水不一定伴隨疼痛,因此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兒童可能僅表現為聽力下降或行為異常。

中耳積水的症狀有哪些?

中耳積水的症狀因人而異,輕微者可能僅感到耳悶或耳脹,嚴重者則可能出現明顯聽力下降。以下是常見症狀:

  • 聽力下降:由於液體阻礙聲音傳導,患者可能感覺聲音模糊或遙遠,兒童可能表現為對呼喚反應遲鈍。
  • 耳悶、耳脹感:這是中耳積水最典型的症狀,患者常描述耳朵像被塞住一樣。
  • 耳痛:雖然中耳積水本身不一定疼痛,但若合併感染(如急性中耳炎),可能引發劇烈耳痛。
  • 平衡感問題:少數患者可能因內耳壓力變化而出現頭暈或平衡困難。

兒童的症狀可能更隱晦,例如頻繁拉耳朵、注意力不集中或語言發展遲緩。家長若發現孩子對聲音反應變差或經常要求調高電視音量,應警惕中耳積水的可能。

中耳積水持續時間:正常情況 vs. 異常情況

中耳積水的持續時間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

  • 急性中耳積水:通常與感冒相關,多數情況下液體會在感冒痊癒後2-4周內自行吸收。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指出,約70%的兒童急性中耳積水會在3個月內自然消退。
  • 慢性中耳積水:若積水持續超過3個月,則屬於慢性範圍。慢性積水可能導致聽力長期受損,甚至影響兒童的語言學習能力。此時需積極介入治療,如手術放置通氣管。

值得注意的是,反覆發作的中耳積水(一年內超過3次)可能暗示潛在問題,如過敏或免疫缺陷,需進一步檢查。

中耳積水的診斷方式

醫生通常會透過以下檢查確認中耳積水:

  • 耳鏡檢查:使用耳鏡觀察鼓膜,積水時鼓膜可能呈現琥珀色或氣泡狀。
  • 聽力檢查:純音測驗可評估聽力損失程度,兒童則可能採用行為聽力測試。
  • 鼓室圖檢查:透過測量鼓膜活動度,間接判斷中耳壓力與液體存在與否。

這些檢查無痛且快速,適合所有年齡層。香港公立醫院通常會優先安排耳鏡檢查,必要時再轉介聽力評估。

中耳積水的治療方法

治療方式取決於積水的嚴重程度與持續時間:

  • 觀察等待:輕微且無症狀的積水可能只需定期追蹤,尤其是急性病例。
  • 藥物治療:若合併感染,醫生可能開立抗生素;過敏性積水則可使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鼻噴劑。
  • 手術治療:慢性積水可能需鼓膜穿刺引流或放置通氣管,香港兒童手術率約為5-10%。

值得注意的是,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導致抗藥性,因此香港衛生署建議僅在明確感染時使用。

中耳積水的預防方法

預防中耳積水的關鍵在於維持耳咽管功能: 中耳積水如何改善

  • 預防感冒:勤洗手、接種流感疫苗可減少上呼吸道感染風險。
  • 避免過敏原:塵蟎、寵物毛屑是常見誘因,使用空氣清淨機有助改善。
  • 戒菸:二手菸會刺激耳咽管黏膜,增加積水風險。
  • 保持耳道乾燥:游泳後及時擦乾耳朵,避免細菌滋生。

母乳餵養的嬰兒中耳積水發生率較低,可能與母乳中的抗體有關。 中耳積水原因

何時應該就醫?

以下情況應儘快就醫: 中耳積水手術費用

  • 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或聽力明顯下降
  • 出現發燒、劇烈耳痛等感染徵兆
  • 兒童出現學習或行為問題

香港醫管局建議,6歲以下兒童若疑似中耳積水,應優先至兒科或耳鼻喉科就診,以免延誤語言發展黃金期。